记得坡公心赏事,清溪曾说妙行舟。
谁知此地深宵渡,更胜当年浅水游。
明月有情随棹转,好风无计奈歌留。
醉中点点渔灯梦,数过溪南几画楼。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分析其表现的物象、情感,最后点明其艺术效果。
“濑溪夜渡”是诗题。“濑溪”指的是流经江西吉州(今赣州)的赣江支流,“夜渡”指诗人乘船过江。诗人回忆当年在吉安做官时,曾与友人一起在濑溪上乘舟游赏,欣赏沿途风光。
第二句承接上句,诗人说:“记得坡公心赏事,清溪曾说妙行舟。”这里的“坡公”指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轼曾游吉安,他站在吉安城头,俯瞰着湍急的赣江,不禁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了一首《游吉州横浦》诗,其中有“横浦千山似画图”之句。苏轼认为横浦山水之美,胜过自己家乡黄州之景,因此有“妙行舟”之称,意思是这江水就像一条能载人飞渡的小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还记得东坡先生当年在吉安观赏风景的心情,他曾说:吉安的山水美得如一幅画。
第三句承前启后,诗人说:“谁知此地深宵渡,更胜当年浅水游。”这里诗人由对吉安美景的赞美转入对当年夜晚过江情景的回忆。当年苏轼与友人在吉安游览,夜晚乘船过江,那宁静美好的环境让人陶醉不已。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夜晚渡江已变得乏味而单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谁知如今深夜在此过江,竟然比不上当年在浅水游赏时的感觉。
第四句承上启下,诗人说:“明月有情随棹转,好风无计奈歌留。”意思是:明月似乎懂得人的心意,总是随着船儿转;可是轻风又无法阻止歌声,让人久久沉醉。这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和风都赋予了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尾联两句承前启后,诗人说:“醉中点点渔灯梦,数过溪南几画楼。”意思是:在月光的照耀下,渔火点点,仿佛是梦中的仙境;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溪南数家楼台。这句诗以梦境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月色朦胧、渔火点点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泛舟江上的惬意心情。
【答案】
译文:
记得东坡曾赞赏过吉安的风景,清溪边他曾说过:吉安的山真像一条妙行之舟。
谁知今日深夜在此过江?比当年在浅水处游玩还要美妙。
明月有情伴着我的舟行,轻风无力吹散我的歌声。
沉醉中看到点点渔火,仿佛进入梦乡。不知不觉间,已经渡过溪南数家楼阁。
赏析:《濑溪夜渡》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词。词的开篇,刘克庄便用一问起,二答落的方式,把读者带入了吉安美丽的夜景之中。“记得”、“谁知”、“不觉”等字眼的使用,既渲染了夜行的寂静氛围,又增强了词作的抒情效果。接着,刘克庄用苏轼当年游历吉安时的情景作为反衬,来表现今夜渡江时的心境。“妙行舟”一词不仅使词作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也使得词作具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谁言”二字直抒胸臆,表现出词人对苏轼当年游历吉安一事的无限向往和怀念之情。最后,词人以梦境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月色朦胧、渔火点点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泛舟江上的惬意心情。全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