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瀛辽海接传烽,遮莫腥潮几万重。
猛将不难三箭定,谋臣翻藉一丸封。
卅年铁舰倾中夏,亿万金钱拟正供。
至竟边防归一掷,谁将国计问司农。

【注释】

苍瀛辽海接传烽,遮莫腥潮几万重。

猛将不难三箭定,谋臣翻藉一丸封。

卅年铁舰倾中夏,亿万金钱拟正供。

至竟边防归一掷,谁将国计问司农。

苍瀛:指大海。辽、海:泛指北方。

三箭定:用三个箭矢就能平定战乱。

“谋臣”句:指宋朝名臣李纲。他以“六飞(皇帝)”的名义向金乞和,但遭到投降派的反对,最后被贬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临走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病牛颂》,并说:“我本相工部尚书王介甫,因论事罢,乃为小官。”

“卅年”句:意谓宋王朝花费了三十年的财力物力,才把黄河改道从山东入海,使淮河下游免遭淹没。

“一丸”句:指元朝丞相伯颜在消灭南宋后,只身北渡黄河,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攻下了临安(今杭州)。

“至竟”句:意谓到最后,边防还是得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来决定。

国计:国家的财政。

【译文】

大海、辽海相接处不断有军情传来,难道要数万大军才能抵挡住吗!

三箭就能平定战乱的猛将,谋臣却要用一个丸药来保住自己的性命。

耗费了三十年的财力物力,才把黄河改道从山东入海,使淮河下游免遭淹没。

最终决定边防的命运还是一次决定性的行动,可又有谁能问及国家财政的大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六月在临安所作,当时南宋朝廷与金人议和,而主议者却是投降派。诗人对此表示不满,于是写下这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议论,揭露了投降派的卑劣无耻,表达了诗人对投降派的强烈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