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悠扬横笛声,高天露下共凄清。
愁来江汉人何处,望里关山月倍明。
万里孤云随绝漠,十年羸马更长征。
谁知一曲终宵怨,霜雪无端两鬓生。
【译文】
笛声在梦里悠扬传来,露水高悬的天幕下,我与它共度凄清。
愁绪袭来之时,我漂泊到了何处?望着远在天边的关山,月光显得格外明亮。
万里孤云随同边塞绝漠,十年羸马又踏上长征之路。
谁料一曲终宵哀怨长存,霜雪无端更使两鬓苍苍。
【注释】
闻笛:听到笛声。
横笛:竖立在地上的长笛。
“梦里”二句:梦中听到了那悠扬的笛声,在高天之下和露水相融。共:一起。凄清:凄凉清冷。
江人:江边行人。
“望里”二句:遥望远方的关山,明月更加明亮了。关山:指秦岭山脉,这里泛指关中地区。倍明:更加明亮。
绝漠:极远的地方。
羸马:瘦弱的马。
终宵:整夜。
“谁知”二句:谁知道一曲终宵的哀怨,竟然会使我的双鬓生霜,变白。霜雪:白发。
【赏析】
《闻笛》,乐府旧题,多写离情别恨。《古诗十九首》有《上陵作》、《东城高且长》两首,都是写游子思妇之苦。而这首《闻笛》,却以笛声为线索,抒发羁旅行役之悲,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起句“梦里”,点明笛声是梦中出现的。梦中的笛声,既不是“真”,也不是“假”,而是“虚”,“空”,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笛声从梦境中传出,就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笛声是“悠扬”,说明它传得很远。“高天露”,则写出了笛声飘渺的特点。“共凄清”,既写出了笛声给人的感受,也写出了这种感受的原因。这一句诗,既写景,又抒情,还暗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描写笛音给人的感受。“愁来”,是说笛声触动了诗人的感情;“江人何处”,则是说诗人不知该往哪里走;“望里”“关山”,则是说诗人不知该往哪去;“月倍明”,则是说在这种心情下,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了。
“万里”、“十年”、“孤云”等词语,都暗示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万里之外,没有一点消息;十年之间,也没有一点消息;孤云漫卷,只有自己一人独行;十年之后,依然如此,真是令人心酸!诗人用“万里”、“孤云”来形容自己的境遇,十分贴切。
“谁知曲终”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想象曲终人散后的情景,笛声虽已停歇,但那哀怨的歌声还在耳边回荡,令人难以忘怀。而这种哀怨,又是那么强烈、持久,以至于使人双鬓变白,可见其感情之深。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那哀怨的曲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中见实。如开头四句所写的景色,虽然都是客观景物,但都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象征。这些景物,都是诗人在梦中所见到的,它们在梦中是“虚”的,但在现实中却是“实”的。因此,这些景物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诗歌的语言也十分简练、凝炼。如第二句的“梦里”,第三句中的“梦里”、“高天”、“露下”、“共凄”,第四句中的“愁来”、“江人”、“关山”、“望里”、“倍明”、“孤云”、“十年”、“羸马”、“倍长”等等,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了丰富的内容。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情景交融。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用典。诗中用“上陵作”、“东城高且长”等乐府旧题,借以表达思乡之情。
- 语言简练含蓄。诗中的语言简练含蓄,不事雕琢。如“梦里”一词,既写了梦境中的笛声,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