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黄河春气动,却从沙碛辨阴晴。
流澌著水天皆冻,大漠无风山自鸣。
饮马浪寻荒烧窟,射雕贪出苦泉营。
传闻烽火年来息,张轨隗嚣已尽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鸣沙洲”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凉州词二首》中的一首,全诗如下: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少年学语未成曲,背面催弦急打拍。
河水不可流,伊吾犹恨速,一城羌戎尽反虏。
莫遣行人倚海涯。
赏析: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作品,这是第一首。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凉州城方圆有七十里,城内住着上万户人家。那里的胡人一半都会弹琵琶。他们少年时学习琵琶,还没有学会曲子就急着要弹了。背对听众弹奏时,又催促着弦子赶快响起来,以表现乐曲节奏的急促。河水不能流动,是因为伊吾城阻挡住了河水。伊吾城的居民都成了反叛的敌人。不要派行人到海边去。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辽阔、壮美而荒凉的景象,在广阔的地域里,只有一座城市,城中居住的是一群强悍的胡人。他们善于歌舞,善于弹奏琵琶,善于演奏各种乐器。他们的少年时期没有学会什么曲子,却急于弹奏起来。背对着听众演奏时,又催促着弦子赶快响起来。这种急促的节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出他们对音乐的痴迷。
“流澌著水天皆冻,大漠无风山自鸣”,这两句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苍凉景象:河水冻得像冰似的,连河上的冰块都看得见。大沙漠里风力很小,所以沙漠中的人可以听到山在回响。这句写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境界之中。
“饮马浪寻荒烧窟,射雕贪出苦泉营”,这两句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艰苦景象:饮马的地方是在荒废的石窟旁边;射雕的地方是在苦泉边上。这两句描写边关的艰苦生活环境,与前面的景色相配合,更加衬托出了边关生活的艰苦。
“传闻烽火年来息,张轨隗嚣已尽平”,这两句写出了西北边塞的和平景象:听说从今以后战乱已经平息了;张轨和王元率领的叛军也已经被平定了。这里的“传闻烽火年来息”是指自从安定以来,边境就没有了战争。这里“传闻”二字,点明了消息的来源,也说明了战争已经结束,边关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
【答案】
译文:
凉州城方圆有七十里,城内住着上万户人家。那里的胡人一半都会弹琵琶。他们少年时学习琵琶,还没有学会曲子就急着要弹了。背对听众弹奏时,又催促着弦子赶快响起来,以表现乐曲节奏的急促。河水不能流动,是因为伊吾城阻挡住了河水。伊吾城的居民都成了反叛的敌人。不要派行人到海边去。
注释:“鸣沙洲”意思是鸣沙洲(指流沙地带)。鸣沙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70公里处的鸣沙山上。鸣沙山因风声如雷而得名。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当时作者任监察御史、节度判官。诗人从凉州出发,经瓜州到敦煌,一路所见的边陲风光以及所闻见之事,都写入了这组诗篇中。前四句写凉州城及其附近地区,后四句写河西走廊一带的自然景观及社会生活。诗人用简练明快、刚健质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陲地区的壮丽景色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雄浑壮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