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碑寻赤𡽶,采菊到黄州。
雁气回秋渚,江声撼酒楼。
兵戈双眼泪,吴楚一孤舟。
萧瑟匡山客,应随慧远游。
【注释】
看碑:指在赤𡽶(赤乌山)的石碑上寻找。赤𡽶,即赤乌山。
采菊至黄州:到黄州时正值深秋,采摘菊花。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地处长江中游。
雁气回秋渚:大雁南飞,秋天到了,雁群的气势已归去,只剩下秋水和孤洲。秋渚,水中小洲。
江声撼酒楼:大江流水声浩荡,震撼着酒楼上的酒杯。撼,摇动。
兵戈双眼泪:形容战争带来的灾难和苦难。兵戈,战争。双泪,指两行眼泪,泪水纵横。
吴楚一孤舟:吴楚两地,一叶孤舟,指自己流落江南,寄居他乡。吴、楚,泛指江南地区。
萧瑟匡山客:萧瑟,指冷落荒凉,这里指隐居山林。匡山,指匡庐山,庐山的别称。
应随慧远游:慧远,晋末僧人,曾居庐山东林寺,后人称之为“东林大师”。应随,意为应当随着、跟着。
【赏析】
《同僧登赤𡽶》,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全诗以登赤𡽶山为由头,写诗人游览赤𡽶山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寄情山水之愁。
首句点题。诗人登山寻访石刻,发现上面有赤𡽶二字,便知这是赤𡽶山的石刻。这两句交代了诗人登山寻碑的目的。“看碑”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赤𡽶山石刻的兴趣;“采菊”则点出季节,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句承上启下,从“看碑”过渡到“采菊”。诗人登上山来,看到一片菊花盛开的景象,于是决定在此赏菊,并一直走到黄州才停下来。“采菊”二字,表明了时间是在秋季,也是诗人赏菊的时间。
第三句承接“采菊”,写景。诗人来到黄州后,又发现了一个令人伤感的景象——大雁南飞。“雁气”二字写出了大雁南飞时的雄壮气势,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悲凉。而“秋渚”二字,则写出了这种悲凉景象的背景。
第四句紧承“雁气”二字,进一步写景。大雁南飞,秋天到了,大江流水声隆隆,震得人们心潮澎湃,不禁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往事。“江声”二字,既写出了大江流水的浩大气势,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忧虑与感慨。
第五句承上启下。前面四句都是写景,现在该写人了。诗人看到大江流水声如此浩大,不由得想起了那些战乱中的百姓们,他们正在遭受着痛苦与折磨。“兵戈”二字,既写出了战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们的同情与关心。
第六句承上启下。前五句都是写景抒情,现在该转入写诗人自己了。诗人在异乡漂泊,寄居于他乡,生活十分艰辛。而如今又逢战乱时期,更让诗人感到前途渺茫,不知何去何从。因此,诗人决定离开这个伤心地,回到自己的故乡中去。
尾联承上启下。诗人离开了伤心地,回到了故乡。但是他又觉得故乡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于是他决定继续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应随慧远游”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决心与志向。这里的“慧远”指的是晋末僧人慧远,他曾居住在庐山东林寺,后人称之为“东林大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决心跟随慧远一样,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纷扰,过一种清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