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河别夜太凄凉,一曲伊州泪万行。
记得五陵年少事,金鞭玉勒送王昌。
【注释】
五陵:指西汉时的五个皇族封地。这里泛指长安一带豪门贵族聚居之地。年少:年轻时。王昌:即王昌龄,唐代诗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秋天的夜晚分别时,触景生情,悲不自禁,泪如雨下。全诗写得凄婉动人、缠绵不尽,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杰作。
首句“秋河别夜太凄凉”,写秋夜离别的情景。“秋河”指黄河,“别夜”指别离之夜。“太凄凉”是说这别离之夜令人感到格外凄凉。“别夜”二字,总括全篇,为后文抒写别情张本。
二句“一曲伊州泪万行”。写在离别之际,两人相对而泣,泪水洒满衣襟,沾湿了衣襟。“曲”字承上启下,由“别夜”过渡到“泪”,又引出下文。“泪万行”极言泪水之多,突出表现了离别时的悲伤心情。这一句是全诗重点部分,它概括了前两句的内容:别夜凄凉,离别之时,两人相互倾诉着衷肠;离情满怀,泪流满面,彼此依依惜别。
三句“记得五陵年少事,金鞭玉勒送王昌。”忆及当年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五陵地区,自己与王昌龄一起度过的日子。五陵:指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所在之处,这里借指长安附近的名胜古迹。“年少”指年轻的时候,“五陵”指京城长安周围的名胜古迹,这里用五陵来代指当时长安的繁华。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三字点明题中主人公的身份。“送王昌”三字交代了王昌龄被送别的地点和原因。“五陵年少事”,回忆当年与王昌龄在一起时的生活,那时他们同在京城长安,一起游赏名胜古迹,过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鞭玉勒”指显贵子弟的马车。这句写王昌龄少年英俊潇洒,有才华,受人尊敬。“送王昌”三字说明当时王昌龄正处在仕途得意时期,受到重用,被人送行。
此诗以“别夜”开篇,点明了时间、季节及人物、事件。次句以“泪”字领起,写出了诗人在分别之际的悲伤心情和离别的惨痛场面。第三句则从回忆中跳了出来,点出送行之人以及所送之人,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和伏笔。
此诗以“别夜”开头,紧扣诗题中的“别梦五首”之“别”,将别夜作为背景,使整个诗篇笼罩在一种凄清的气氛之中。“秋河别夜太凄凉”,既点明了时节,又渲染了氛围,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太凄凉”三字,既是对“秋河别夜”这一特定环境的描写,又是全诗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太”字,不仅强调了“凄凉”的程度,而且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感情色彩。“太凄凉”的不仅仅是秋夜本身,而是整个别离的场景。
“一曲伊州泪万行”,是全诗的重点。“伊州”是唐代著名的乐曲名。“一曲”表明诗人因思念王昌龄而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熟悉的伊州曲调;“泪万行”则说明诗人在离别之际悲痛欲绝,以致泪水流淌了万行之多。这一句通过“泪”字的运用,把诗人因分离而产生的哀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得五陵年少事,”四字一转,从前面沉重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转向回忆昔日与王昌龄相聚的美好时光。五陵:汉宣帝陵墓所在地的五个地方的总称,这里借指京城长安附近一带。“记得五陵年少事”承接上文的分手情景而来,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诗人回忆起与王昌龄共同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欣慰。同时,这也为下面进一步抒发对王昌龄的深情厚谊作了铺垫。
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但已不再是悲伤的心情:“金鞭玉勒送王昌”,再次点出了送别者的身份和送别的原因。“金鞭玉勒”指权贵子弟的马车,暗示了王昌龄在当时的地位和身份。“送王昌”三字点明了送别的对象——王昌龄。这两句是对前面的补充和深化,不仅使诗的主题更加明确,而且也使全诗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结构上的回环呼应。前两句写别后的情景:“秋河别夜太凄凉”,“一曲伊州泪万行”,都是回忆过去和表达当前情感。中间两句写回忆中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内容所产生的感情:“记得五陵年少事”与“记得五陵年少事”,都回忆往事,只是前者重在回忆往事,后者重在表达当前的情感;“王昌”与“王昌”也都表示对往事的回忆和当前情感的抒发。最后两句写现在的现实情况:“金鞭玉勒送王昌”与“金鞭玉勒送王昌”都写送别者的身份和送别的原因,前后照应。
这首诗也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如前两句中两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传神:“秋河别夜太凄凉”中的“太”字,把离别之夜的环境气氛描绘得更加浓烈;“一曲伊州泪万行”中的“泪万行”则将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悲哀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真切感人。
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独到之处,它不仅写出了离别时的痛苦和悲哀,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厚谊。这种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全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情感深沉、含蓄蕴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