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杨柳带行旌,晓雾蒙蒙暗去程。
一岁岂能留惠政,双凫从此别江城。
恐羞胜地题诗少,剩有扁舟载鹤轻。
最是疮痍春未起,相关不独别离情。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词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诗首联写景,颔联写离别,颈联写别情,末联写离愁。诗人用“晓雾”暗喻贬谪之年,又以“双凫”喻指自己与黄州。尾联“最是疮痍春未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答案】
(1)丝丝杨柳带行旌:杨柳枝条随风飘动,像旌旗一般。行旌:出行的旌旗。
(2)晓雾蒙蒙暗去程: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行程。晓雾蒙蒙,形容天将亮未亮的天色,朦胧如烟似雾的景色;暗去程,暗示诗人此行是被迫的。
(3)一岁岂能留惠政:一年之中怎么能留下美好的政治?惠政:好的政治政策。留:留下。
(4)双凫从此别江城:一对白鹤从此告别江城(黄州)。凫,水鸟名,这里代指黄州的百姓。
(5)恐羞胜地题诗少:恐怕在黄州这块地方留下的赞美之作太少了。羞:羞耻、惭愧。
(6)剩有扁舟载鹤轻:剩下的只有一只小扁舟承载着白鹤(飞向远方)而轻快地向远空飞走。
(7)最是疮痍春未起:最可痛心的是春天尚未来临就已满目疮痍。伤:哀伤、悲痛。疮痍:创伤,比喻国家的灾难。
赏析:
首联“柳丝”二字为全篇定下了基调,即凄婉悲凉。“晓雾蒙蒙”四字则渲染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使读者似乎能够感受到诗人在黎明时分踏上征程时的那种迷茫、惆怅的心情。
颔联“一岁岂能留惠政”,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不能在黄州留下美好政绩的遗憾和自责。“惠政”,好的政绩。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黄州百姓深深的歉疚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担忧。
颈联“一凫从此别江城”,则进一步描绘出一幅送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一凫”,指一只白鹤。“江城”,泛指家乡或故都。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尾联“最是疮痍春未起,相关不独别离情”,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总结和感慨。“疮痍”,指战争造成的创伤。在这里,诗人用“春未起”来形容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担忧。同时,他也将自己的离别之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明了自己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州的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