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军苦守过中秋,械尽粮虚似楚囚。
火箭已穿鹅卵鼻,霜旗莫蔽凤皇头。
谁怜忠义诸罗县,休问荒凉直隶州。
昨夜将星潜徙度,郡民浪说尚依刘。
【注释】
南军:指南方的抗清军队,即明末的“抗虏军”。过中秋:已过了中秋节。械尽粮虚:武器用完了,粮食也吃完了。“械”指武器,“粮”指食物。楚囚:战国时楚国被灭后,屈原被流放,在沅水一带,常以泪洗面,形容憔悴,后人遂用“楚囚”来形容因受冤屈而忧愁憔悴的样子。火箭已穿鹅卵鼻,霜旗莫蔽凤皇头:箭矢穿透了鹅卵石,寒霜覆盖了旗帜。“霜”指秋霜。“凤皇”(凤凰)头:凤凰的头部,这里比喻官衔或头衔。“莫蔽”是说不要遮住。
谁怜忠义诸罗县,休问荒凉直隶州:谁还怜悯(同情)忠心耿耿的诸罗县?别提那荒废的直隶州吧!诸罗县,今属山东。直隶州,明清两代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辖境相当于一个省。
昨夜将星潜徙度,郡民浪说尚依刘:昨晚有将星悄悄地迁走了,郡里百姓还在乱传(谣言),还说要依靠(拥戴)刘备呢。“将星”暗指起义军领袖。“依刘”是说要依靠刘备。“刘”指汉献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明亡不久,看到抗清义兵节节胜利、清兵节节失败的情景下所作。诗中既歌颂了义军英勇斗争的精神,又对清朝的统治作了尖锐的揭露。
前两句写抗清义军的处境。义军虽已攻下了南直隶的许多县城,但因为缺乏给养和武器,处境艰难。诗人用“苦守”、“过中秋”等字眼表现了义军的艰苦处境。
三四句写义军的英勇战斗。义军战士已经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们像楚国的屈原一样忧国忧民;他们的箭矢已经穿透了敌人的鹅卵石,就像秋天的霜一样覆盖了敌军的旗帜。这两句话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表现出义军战士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五六句进一步描写义军的胜利。义军战士已经取得了胜利,可是朝廷却对他们置之不理,不给他们任何支援。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感慨万分的心情。他想到义军战士正在浴血奋战,而自己却毫无作为,不禁感到痛心。
七八句用反诘的语气表示对朝廷的愤慨和失望。诗人认为朝廷根本不值得留恋,义军可以暂时依靠刘备,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战胜敌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明朝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它既是一首咏史诗,又是一篇抒情诗,艺术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