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少孤贫不忧,登朝一节论千秋。
波中金石仰看物,著书不足来寻幽。
维摩老子稍后进,文章不同有心印。
书骨权奇如其人,未得书碑聊自运。
二公气立万物表,白傅西来恨太早。
中间题壁有苏公,作诗父子三人同。
苏公兄弟晚飘泊,壁诗磨灭无由踪。
尹余继去众已骇,元祐党碑满天下。
平生师友如云龙,万事升沉付埃马。
欧公有母黄有兄,至乐天与谁能伤。
但说山川蒙藻缋,岂知点画含风霜。
缦庵缦庵来惜别,吾家风义足可惜。
公家事了栽红梨,烹茶读书且面壁。
【注释】
缦庵:指黄庭坚。合装欧黄:指黄庭坚和欧阳修。欧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宋代三大家。题名悬斋壁:黄庭坚在书房的墙上挂上自己题写的字。即以为别:以此作为告别的话。庐陵:今江西吉安。少孤贫不忧:年轻时就失去了双亲,生活贫困,却不忧虑。登朝一节论千秋:在朝廷做官,议论国事,为千秋万代留下不朽的业绩。波中金石仰看物:比喻文章有如金石般坚硬,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著书不足来寻幽:写文章不够多,还不足以去探索深奥幽微的地方。维摩老子稍后进:维摩诘是印度佛教的菩萨,黄庭坚称苏轼为“老子”。文章不同有心印:虽然文章的风格不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心印。权奇:权变的才能。如其人:像他这样的人。未得书碑聊自运:《晋书》记载王羲之曾说:“余书比钟张少觉,以一当百。”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比钟繇(yóu)张芝要高明,但还没有达到“以一当百”的境界,所以没有条件刻石立碑,只能自己随意运笔。二公:指苏轼和欧阳修两位先生。气立万物表:他们的气势足以凌驾于万物之上,代表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白傅西来恨太早:白居易来到西方世界,可惜他来得太早了。苏公兄弟晚飘泊,壁诗磨灭无由踪:苏轼兄弟晚年飘泊四方,壁上的诗已经模糊不清,找不到痕迹了。尹余继去众已骇:尹余道离开之后,人们已经感到吃惊了。元祐党碑满天下:元佑年间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留下了许多党争的痕迹。平生师友如云龙:平生的师生和好友们,就像天上的云和龙一样浩大。万事升沉付埃马:世间的一切兴衰成败都如同尘埃一般微不足道。欧公有母黄有兄:欧公(即欧阳修)的母亲,黄公(即黄庭坚)的父亲都健在。至乐天与谁能伤:白居易去世后,谁能再伤害他呢?山川蒙藻缋:大自然被描绘得像画一样美丽。岂知点画含风霜:哪知道这些绘画中的点线笔画中都蕴含着风霜雨雪的气息呢!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人在送别朋友时,既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慕之情,又对友人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惋惜;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不平之气。全词情感充沛,意境高远,风格豪迈。
上片开头“缦庵合装欧黄题名悬斋壁”,说的是友人黄庭坚和欧阳修两位大家的名字被挂在自己的书房墙壁上,这是对自己学识的自信和骄傲。接着“庐陵少孤贫不忧,登朝一节论千秋”,表明自己虽然出身贫寒,但并不以此为忧患,而是以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为荣。“波中金石仰看物,著书不足来寻幽”,这两句是对欧阳修的赞赏和钦佩,他认为欧阳修的文章如金石般坚硬、不可动摇,自己虽然写了很多文章,但还不够多,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维摩老子稍后进,文章不同有心印”两句则是对苏轼的赞美,认为他的才华超过了自己的父亲欧阳修,而且两者的文风各有特点、各具匠心。
中间几句“书骨权奇如其人,未得书碑聊自运”,说的是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并不以此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幸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二公气立万物表,白傅西来恨太早”,这两句是对欧阳修和白居易两位大家的高度评价,他们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华。最后两句“但说山川蒙藻缋,岂知点画含风霜”是对自己的期许和激励,希望自己能够像山川一样伟大,不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还能够经得起风霜雨雪的洗礼。
下片开始“缦庵来惜别”,这一句是对黄庭坚的称呼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此次分别的不舍和留恋。“吾家风义足可惜”,这一句是对自家的感慨,认为自己家族的风气和义气值得珍惜和怀念。“公家事了栽红梨,烹茶读书且面壁”,这两句是对自己的生活态度的描绘,认为已经处理完公事,现在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读书,同时也可以静静地面对墙壁进行思考。
全词通过对自身才学、性格等方面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自己生活态度的阐述,展现了一个豪放、坚韧、自信而又充满智慧和才华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