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贤高咏地,杖策此重经。
萧瑟闲亭外,风潭入杳冥。
夕阳芳草碧,疏雨远山青。
遥指南禅寺,钟声烟际听。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沧浪亭”,首先分析诗的意境,然后分析诗中运用的手法。本诗是作者重游沧浪亭后写的,表达了诗人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昔贤高咏地,杖策此重经”的意思是:昔日贤达赞美此地,我拄着拐杖重又经过。昔贤高咏地,指沧浪亭,这里以“高咏”点出沧浪亭名贵、有历史意义;杖策此重经,用典,《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绌,其后楚日以削,湘水尽矣;使乎然计中国之在秦者,未尝得安热也,亲戚苦而宫室坏,口腹累而社稷堕,于是谋臣奇士皆愤然而起,争言弃逐太子。遗社稷将危,时有荐绅先生曰:“毫源于蜀都,汉兴于江陵,方今吴蜀起军薄江陵,愿大王幸自临之,收取其货赂,悉罢为中人役,从成大业。”(屈原《招魂》)“杖策”,拄着拐杖,表示年老体弱;重经,重又经过。这句是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拄着拐杖重又经过沧浪亭。“杖策”、“重经”两词,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和落寞之情。
“萧瑟闲亭外,风潭入杳冥”的意思是:风吹树叶声萧瑟,空亭外显得清幽寂静。风潭入杳冥,指沧浪亭外风声响彻,使人觉得苍茫无际。“萧瑟闲亭外,风谭入杳冥”,写沧浪亭外的自然景色。萧瑟,形容草木摇落之声;闲亭,寂静空旷的亭子;杳冥,形容深广的境界。这句是说,风吹树叶的声音十分萧瑟,沧浪亭外的景色十分清幽寂静。两句都是写景,一写沧浪亭外的自然景色,二写沧浪亭内的自然景色,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前两句写景是为了衬托沧浪亭的幽静美,第三、四句写景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夕阳芳草碧,疏雨远山青”的意思是:夕阳映照下的芳草翠绿一片;远处的青山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雨幕。“夕阳芳草碧,疏雨远山青”是描写沧浪亭外的自然景色。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渲染,突出了沧浪亭的幽雅之美。
“遥指南禅寺,钟声烟际听”的意思是:远远地望见南山上的南禅寺,听到从那里传来的梵音。这句是说,看到南山上的南禅寺,听到从那里传来的梵音。南禅寺即定慧院,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初名“灵岩院”,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改称“定慧院”。“钟声烟际听”,是说站在沧浪亭内,听到远处南山上的南禅寺传来的梵音。这两句是写沧浪亭内的环境氛围。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
【答案】
译文:
往日贤人赞叹这个地方啊,我拄着拐杖再次来到这里。
沧浪亭外风吹树叶声萧瑟,空亭外显得清幽寂静。
夕阳映照下的芳草翠绿一片;远处的青山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雨幕。
远远地望见南山上的南禅寺,听到从那里传来的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