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黍不获稷,树怨无报德。
福先不可为,祸始岂有极。
山生金自攻,树生虫自食。
甘泉必先竭,直木必先贼。
碌碌者如玉,落落者如石。
高名易招尤,众口滋毁积。
【注释】
杂诗: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作者已不详。黍(shǔ)稷(jì):两种粮食,都是谷物,这里泛指庄稼。怨无报德:怨恨不能报答恩德。福先不可为:福分先兆于祸害之始。祸始岂有极:祸患从没有止境。山生金自攻:山上的金矿石自己能磨砺成锋利的金刃。树生虫自食:树木上的虫子自己能吃树干的汁液。甘泉必先竭:美酒一定要在酿造时先被喝掉。直木必先贼:直挺挺的木头一定是被人砍伐的。碌碌者如玉,落落者如石:碌碌无为的人像玉一样美好,而高洁坚贞的人像石头一样坚硬。高名易招尤:美好的名声容易招致人们的诽谤。众口滋毁积:众口一词地诋毁,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积习难改的局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普通士子在仕途上的遭遇和心情。诗人以“树黍不获稷”起兴,说明他虽有才能,但得不到重用;“树怨无报德”四句,又写出了他在官场中受到诽谤,遭人陷害的痛苦和无奈;“山生金自攻”四句,又进一步说明他虽怀才不遇,但并不消极,仍然努力进取。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
此诗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同属一组,共十三首,每首五言。组诗写失意之士的不同处境、不同感受,反映了他们忧谗畏讥的苦闷心情。
第一首,抒发了失意者的不平之气。开头两句,借黍稷之不能获收,比喻贤能之士不被重用。接着三句,写怨望无报,祸端即至。这两句是对上面两句的深化。“福”字前冠以“不”字,强调其不可为;“祸”字则突出了其“始”不可有极。这样写,既使句子显得更加沉重有力,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失意者的心情。下面两句,进一步申说祸患无穷,不可穷尽。“山生金自攻”,山里的金子会自然磨利成为锐器;“树生虫自食”,树上的虫子会吃树汁而死。这两句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祸患是难以避免的。末二句,诗人由祸患想到了清静无为的甘泉美酒,想到了直挺挺的树木,以及遭受迫害的志士仁人。这些,都成了他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的手段。
第二首,诗人以“高名”、“众口”“直木”等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性格。“高名”四句,写失意者面对他人的诬谤,却能泰然处之,从容应对。这四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自我安慰,同时也显示了他的胸怀气度。“高名”四句中的“高名”指的是高尚的名声,而“高名”之所以能够免于诽谤,就在于它能经受得住众人的诋毁。而那些缺乏骨气的人,即使一时受不到别人的污蔑攻击,也会因为别人对其的诋毁而使自己的名誉蒙羞。“众口”是指舆论的力量,而“众口”之所以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是因为人们往往信以为真。至于那些直率正直的树木,虽然会被他人所砍伐,但它们却是值得人们去珍惜的。
第三首,诗人以“碌碌者”和“落落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高名易招尤”,“碌碌者”如同美玉一样美好,但却常常被他人所误解、歪曲;而“落落者”如同石头一样坚硬,但却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深意。它既说明了诗人的志向,也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高名易招尤”以下四句,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诗人认为,美好的名声容易招致人们的诽谤,而众人的口舌则会成为一个人进步道路上的障碍。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干扰,保持自己的清正廉洁。“直木必先贼”,直挺挺的树木一定会被别人砍伐,这既是对前面“落落者”的进一步阐述,也是对自己的劝慰。
第四首,诗人以“甘泉”和“直木”来比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甘泉必先竭”,“甘泉”象征着美酒的美名,而美酒则是人们所追求的。然而,一旦美酒被人们饮用完毕,剩下的就只有苦涩的味道了。同样的道理,美好的名声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如果一旦失去,也就只剩下苦涩的味道了。这两句诗既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清醒认识。而“直木必先贼”一语,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认识。诗人认为,直挺挺的树木之所以容易被砍伐,正是因为它们太直了,太显眼了。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保护自己,以免遭到他人的危害。
第五首,诗人以“碌碌者”和“落落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高名易招尤”,美好的名声虽然受人追捧,但却容易招致人们的诽谤和攻击;而那些“落落者”却因过于耿直而受到他人的排挤和排斥。这两句诗既揭示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也表现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诗人认为,只有保持自己的清白和正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众口滋毁积”,众人的口舌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他人的非议和阻挠。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忧虑,更表现了他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本组诗通过诗人对于失意者和正直人士的不同遭遇的描述和议论,展现了他们面对人生挫折时的困惑、痛苦和无奈,以及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