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珰征铎戒徒驭,夹道浓阴涤尘虑。
肩舆南下邯郸南,又过西陵歌舞处。
玉颜霸业都成灰,石火电光安在哉?
寥落荒台长荒草,一树野棠台上开。
我欲吟愁愁日远,漳水东流流不返。
水边古渡夕阳斜,风卷黄沙眯人眼。
【解析】
“过漳河”是题目,全诗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诗人从京城出发,南下途中经过邯郸、西陵、石火等处,以及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答案】
译文:我乘坐轿子向南去,路过赵国的都城邯郸。又经过赵王故地西陵,那里曾经歌舞升平。现在赵王霸业已经灰飞烟灭,石火电光般的战火早已不存。荒废的台榭长满了野草,一棵老棠树在台上盛开着。我本想吟咏愁思,可愁绪却越来越远;漳水向东流淌着,却不能回流。渡口边夕阳西斜,卷起风来黄沙眯人眼睛。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从京城出发,南行途经邯郸、西陵等地。诗人由北向南行进,一路上景色逐渐由繁华到萧瑟。“琅珰”指车前玉饰,征铎即军用号角。“夹道浓阴涤尘虑”,浓荫掩映,使诗人烦忧的心情得到了净化。“肩舆”是指轿子,这里代指自己。“南下邯郸南”,点出行程之始。“又过西陵歌舞处”,西陵在邺城,邺城为曹操旧都,今属河北。邺城曾是东汉建安时期北方政治军事中心之一,曹操曾于此建立魏政权,建都于邺城,邺城成为汉末三国鼎立时期的北方政治军事中心之一,邺城又是曹操死后曹丕迁都洛阳前的临时首都。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城是曹操发迹之地,所以邺城也就成了当时人们议论的中心。“又过西陵歌舞处”,说明邺城的歌舞场所依旧存在,而当年曹操的霸业却已烟消云散。“玉颜”即美人脸,“霸业”指曹操生前的政治事业。“都成灰”,意为都已化为乌有。“石火电光”,闪电般瞬间消失,喻世事变化之迅速。“安在哉?”意思是说:这一切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变迁感到震惊,对现实的混乱感到困惑。“寥落荒台长荒草,一树野棠台上开”,这两句是说:荒废的台榭长满了野草,一棵野棠树在台上架着。“一树野棠”,意谓台榭之上只有一棵野棠树。野棠树在台架之上生长,象征着衰败的王朝在强权的践踏下依然生存。然而野棠树的孤独与凄凉,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叹。“我欲吟愁愁日远,漳水东流流不返”。“欲吟”二字承上启下,将前面的感慨自然过渡到后面的描写之中。“欲”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想抒发忧愁,又觉得忧愁无法排遣;既想抒发忧愁,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和方式。“日远”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前途的担忧。“漳水东流流不返”一句中“流不返”三字,写出了诗人对时局变化的无奈。“流不返”三字,写出了诗人对时局变化的无奈。“水边古渡夕阳斜”,诗人来到一个渡口,夕阳斜照着渡口。“风卷黄沙眯人眼”,黄沙扑面而来。“眯人眼”形容黄沙漫天遮天蔽日的景象。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感受。此诗以景起兴,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