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斯人怅永藏,病中尤自意堂堂。
流风可但兴吾党,后起谁当望雁行?
入幕往曾依肃毅,游吴晚及接忠襄。
若凭目击评风节,公论年来有短长。
【诗句释义】
二月二十七日,在沈祠(沈约的祠堂)聚集文肃公的生日。
一见此人便怅然若失,病中尤自感到他堂堂正大。
他的风度影响可以仅仅限于我们这一帮子人,后起之人谁能望其项背?
进入幕府时曾依肃毅(指沈约),游吴晚及接忠襄(指沈约的从弟沈忠)。
如果能亲眼目睹来评价他的风节,公论年来有短长。
【译文】
二月十七日,在沈祠(沈约的祠堂)聚会,庆祝文肃公生日。
一见面就感慨万分,觉得这位文肃公真是令人遗憾,因为病中更加显得他堂堂正大。
他的风度影响可以仅局限于我们这一帮子人,后起之人谁能望其项背?
进入幕府时曾依肃毅(指沈约),游吴晚及接忠襄(指沈约的从弟沈忠)。
如果能亲眼目睹来评价他的风节,公论年来有短长。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于公元1357年所作。此诗作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二月,当时萨都刺正在杭州任职,为文肃公沈氏作此诗以庆寿。
萨都刺与沈约为好友,两人交谊很深。萨都刺对沈约十分推崇,他在《赠文肃公》一诗中说:“吾友文肃翁,高才冠今古。”“文章光汉魏,经济冠唐虞。”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全诗四联,首、颔、颈三联皆赞颂沈氏“风流”,尾联转写自己“入幕”之时曾依沈氏而得“益”。
第一联“一见斯人怅永藏,病中尤自意堂堂。”开篇即赞沈氏“风流”,并直述自己的感受:一见到此人便感到惆怅,即使疾病缠身也觉得自己堂堂正大、不可一世。这一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沈氏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叹。
第二联“流风可但兴吾党,后起谁当望雁行?”则进一步赞美沈氏的影响力和影响力所及之处。作者认为,沈氏的风度足以激发我辈文人的志向和追求,他的影响力甚至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向上,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沈氏崇高地位的认同和敬仰。
第三联“入幕往曾依肃毅,游吴晚及接忠襄。”则是回忆自己曾经在沈氏幕府中的一段经历。作者回忆起自己在入幕之前曾经跟随沈氏学习过,那时沈氏已经是一位威严庄重、才华横溢的官员了。而在游历吴地时,也曾有幸与沈氏一同游玩,共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这句诗既展示了沈氏的风采和魅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作者与沈氏之间的深厚友谊。
尾联“若凭目击评风节,公论年来有短长。”则是对沈氏的人品和才华进行评价。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亲眼目睹沈氏的行为举止,就会发现他的为人正直、品行高尚。同时,他也相信,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和社会舆论的检验之后,人们将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沈氏的优点和成就。这句诗既是对沈氏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通过赞美沈氏的风度和才华,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