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入武昌,连峰到江尽。
危亭据九曲,江树遥可认。
东坡千人耳,名与此山峻。
壁间颖滨记,微叹转清润。
长沙擅攻伐,当日比廉蔺。
平生慕圣禹,事乃儒者近。
至今读书处,老桂散馀韵。
来游生苦晚,入世遘多衅。
谁言不逮古,差喜陪雄俊。
尚书实挺生,忧国带霜鬓。
高宾有梁蒯,声实各隐磷。
峰头立小语,万古入鸿阵。
部民争拥看,诸岭为微震。
贱儒世虽弃,济胜颇能奋。
登临摩倦眼,私淑窃自信。
被发行归山,振衣向千仞。
【注释】
楚山入武昌:长江从湖北的武昌市流过,两岸是楚地的高山。
连峰到江尽:山峰连绵不断,一直伸向长江尽头。
危亭据九曲:高高的亭子坐落在曲折的江边。
东坡千人耳:苏轼(苏东坡)的名字流传甚广,像千军万马一样的声音都能听到。
壁间颖滨记:在亭子的墙壁上刻着关于颖滨(颍水之滨)的记载。颖滨即今安徽阜阳一带。
微叹转清润:感叹声中带着一丝清新和润泽。
长沙擅攻伐:指汉朝时的张良善于用兵。
当日比廉蔺: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名将。
平生慕圣禹:他一生崇拜大禹治水的功绩。
事乃儒者近:他的事迹与儒家的学问接近。
至今读书处,老桂散馀韵: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读书人常去的地方,桂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
来游生苦晚:我来游览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入世遘多衅:进入世间,遭遇了太多的纷争和困扰。
谁言不逮古:谁说我不及古代人?
差喜陪雄俊:我很高兴能与这样雄才伟略的人一起出游。
尚书实挺生:尚书确实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忧国带霜鬓:为国家忧虑,头发已经斑白。
高宾有梁蒯:高雅的宾客中有像梁鹄一样的贤士。
声实各隐磷:他们的名声和实际才能都像萤火虫一样,虽微弱却很真实。
峰头立小语:站在山峰之上,低声谈论着什么。
万古入鸿阵:仿佛是千百年来都在进行的战斗。
部民争拥看:当地的百姓争相前来观看。
诸岭为微震:连周围的山峰都感到震动。
贱儒世虽弃:即使是被世人轻视的儒生,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济胜颇能奋: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努力进取。
登临摩倦眼:登高远望,疲倦的眼睛也得到了休息。
私淑窃自信:私下里,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被发行归山:披衣离去,回到了山林之中。
振衣向千仞:整理衣服,准备攀登更高的山峰。
【赏析】
此诗为诗人游览武昌西山九曲亭时所作,写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感受。
首联“楚山入武昌,连峰到江尽”,开篇就点出诗人所游之地——武昌,并点明游历之地的地理特点,描绘出一幅壮阔的江山图;“入”字用得极为精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颔联“危亭据九曲,江树遥可认”,诗人登高俯瞰,只见江边的树木若隐若现地映入视野,而那座危耸欲倾的九曲亭则矗立在江边,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颈联“东坡千人耳,名与此山峻”。“东坡”指的是苏轼,此处借用苏轼的名号,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苏轼的敬仰之情,又表明自己与苏轼一样有着崇高的志向。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将这座山比作一座峻峭的山峰,进一步强调了它的独特之处。
诗人以“壁间颖滨记,微叹转清润”两句,点明了自己游览此地的原因。这里的“颖滨”是指颖水之滨,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地区。诗人之所以来到这里,正是因为这里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颖上斩蛇”。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进攻楚国时,曾派大将伯嚭率军攻打颖上城。然而,城中守军坚守城池,最终将吴国的大军击败。这一战的胜利,不仅使吴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传奇。
尾联“谁言不逮古,差喜陪雄俊”,“谁言不逮古,差喜陪雄俊”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虽然时代变迁,但那些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英雄们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而自己能够有幸与他们并肩作战,也是莫大的荣幸。
整首诗歌通过对武昌西山九曲亭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不仅热爱自然山水,更注重修身养性、追求真理。这种精神风貌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传承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