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穿地证量器,隗状或作林者非。
匋斋尚书出所得,始信黄门不吾欺。
四钧为石云极数,先后二诏具刻辞。
辞意精严书亦称,典重气欲无鼎彝。
吾闻先王岁稽器,量衡律度殊等差。
地官司市禁伪饰,不中不粥市乃讥。
政行四方实赖此,季末杂乱风亦衰。
前随后宋慕复古,悬式俄弛谁能持?
今观此铸审且谨,明壹别白除歉疑。
轨物垂则圣有作,坊民正俗礼所宜。
儒生论秦轻诟病,对此使我增歔欷。
尚书忧时近狂狷,必采隅说容瑕疵。
会稽刻石彼犹取,昆山可作真吾师。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作品。全诗共七十二句,每四句一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0句):首句“开皇穿地证量器”,开皇是指隋文帝,穿地证量器是说他用穿地的方法来证明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接下来两句:“隗状或作林者非”,意思是说,古代的计量单位“隗”和“林”可能不是真的存在。第三句:“匋斋尚书出所得”,指的是陶庵先生得到一件文物,第四句:“始信黄门不吾欺”。这两句表示,陶庵先生通过这件文物,开始相信了隋文帝的度量衡制度。
第二段(第21-44句):从“后二诏具刻辞”到“政行四方实赖此”,描述了隋文帝的度量衡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接下来的几句,作者表达了对先王的敬仰之情:“先王岁稽器,量衡律度殊等差”,“地官司市禁伪饰”,“不中不粥市乃讥”,“政行四方实赖此”,“季末杂乱风亦衰”,“悬式俄弛谁能持”,“今观此铸审且谨”,“轨物垂则圣有作”,“坊民正俗礼所宜”。这些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先王制度的赞美和对隋文帝度量衡制度的评价。
第三段(第45-68句):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先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前随后宋慕复古”,表示宋代的文人对先王制度的推崇。接着又提到了“前后续宋”,表示宋代文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作者感叹:“季末杂乱风亦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第四段(第69-72句):这一段主要描述了先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儒生论秦轻诟病”,表示儒家学者对秦朝的批评。接下来又提到了“对此使我增歔欷”,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最后又提到了“尚书忧时近狂狷”,表示陶庵先生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隋文帝度量衡制度的赞美,以及对先王制度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