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守蓟门,上书论边事。
七害与六失,极之以四弊。
所言诚晓畅,执政可其议。
筑台二千里,财用亦已费。
号令既严明,器械犹犀利。
不恃彼不来,恃我实有备。
在镇十六年,虏骑莫敢至。
当时遣大臣,三岁一阅视。
督抚不掣肘,诸将受节制。
乌虖谁之功,江陵方在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内容为:南塘守蓟门,上书论边事。七害与六失,极之以四弊。所言诚晓畅,执政可其议。筑台二千里,财用亦已费。号令既严明,器械犹犀利。不恃彼不来,恃我实有备。在镇十六年,虏骑莫敢至。当时遣大臣,三岁一阅视。督抚不掣肘,诸将受节制。乌虖谁之功,江陵方在位。

解析:

  • 首联:“南塘守蓟门,上书论边事。”

  • 释义:守卫着南部的蓟门(古地名),上书论述边疆事务。

  • 注释:这里的“南塘”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者是指代南方。“守蓟门”表明了作者的职责所在,即守卫北方边境的蓟门地区。而“上书论边事”则表示作者向朝廷提出了关于边疆治理的建议或批评。

  • 颔联:“七害与六失,极之以四弊。”

  • 释义:七害和六失,极端化为四种弊端。

  • 注释:这里的“七害”和“六失”可能是古代对边疆危机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述,具体指什么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极之以四弊”则是将七害和六失进一步极端化,简化成四个主要的问题或现象。

  • 颈联:“所言诚晓畅,执政可其议。”

  • 释义:所说的话确实清晰流畅,执政者可以采纳他的建议。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信任和希望,认为他提出的建议能够被执政者接受并付诸实施。

  • 尾联:“筑台二千里,财用亦已费。”

  • 释义:修建了长达两千里的城堡,花费了大量的财物。

  • 注释:这里提到了“筑台二千里”,说明为了防御边疆的安全,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建设坚固的城堡。同时,“财用亦已费”则表示这些开支已经造成了财政上的负担。

  • 尾联:“号令既严明,器械犹犀利。”

  • 释义:号令已经非常严厉,但是武器依然锋利。

  •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边疆防御的严峻形势,即使有着严格的号令,但边境上的防御设施仍然保持着高度的戒备状态。

  • 尾联:“不恃彼不来,恃我实有备。”

  • 释义:我们并不依赖敌人不来,而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准备。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自信和坚定的态度,表明作者相信只要自身做好了准备,就能够有效应对外来的威胁。

  • 尾联:“在镇十六年,虏骑莫敢至。”

  • 释义:在任十六年,敌人骑兵不敢接近。

  • 注释:这句话展现了作者在边疆任职期间取得的成就,即成功地遏制了敌人的侵袭。

  • 尾联:“当时遣大臣,三岁一阅视。”

  • 释义:当时派遣大臣定期检查视察。

  •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边疆管理的一个特点,即朝廷会定期派遣大臣前往边境进行视察和指导工作。

  • 尾联:“督抚不掣肘,诸将受节制。”

  • 释义:督抚不干涉指挥,将领们受到约束。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边疆管理的顺畅和有序,表明官员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维护边疆的稳定。

  • 末联:“乌虖谁之功,江陵方在位。”

  • 释义:哎哟是谁的功劳呢?现在正是江陵主持国政。

  • 注释:这句话以反问的语气结束了全诗,既表达了一种对功绩的赞美,也暗示了当时的局势和国家的现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