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有所革,欲治必先乱。
黔首冥无知,驱之遂为幻。
贤达独违天,坚贞终不畔。
譬诸风雨晦,鸡鸣宁失旦。
狂愚方得时,明哲当自窜。
深居味此理,长歌白石烂。
【注释】
续杂诗:作者自序云:“《续杂诗》者,盖余之续太白《大鹏赋》也。天意有所革,欲治必先乱,此其发端也。黔首冥无知,驱之遂为幻,贤达独违天,坚贞终不畔。譬诸风雨晦,鸡鸣宁失旦。狂愚方得时,明哲当自窜。深居味此理,长歌白石烂。”
黔首:古代对人民大众的称呼。
冥:愚昧无知。
驱之遂为幻:把百姓当作虚幻之物加以驱使。
贤达独违天:有才德的贤人违背了上天的意志。
坚贞终不畔:坚持忠贞,永不背离。
譬诸风雨晦:比喻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时候。
鸡鸣宁失旦:即使天刚亮时,鸡报晓的声音也不失时机。
狂愚方得时:那些狂妄愚蠢的人正得到机会。
明哲当自窜:聪明睿智的人应当及时隐退。
深居味此理:长期居住,反复思索其中的道理。
长歌白石烂:吟诵不绝,直至石头被唱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大约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前后所作。杜甫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盛唐到中唐的巨大变迁,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天意有所革,欲治必先乱”这两句是说,如果天意要变革世界,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首先使社会混乱起来。这是杜甫对于当时政治现状的一种深刻认识。他看到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认为只有通过混乱才能促使人们觉醒,从而走向新的秩序。这种认识虽然有些悲观,但却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
“黔首冥无知,驱之遂为幻”这两句则是说,广大的百姓们愚昧无知,被统治者驱赶着走向幻灭。这里杜甫用“黔首”指代百姓,表达了他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认为,统治者不应该将百姓当作虚幻之物加以驱使,而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祉。
“贤达独违天,坚贞终不畔”这两句则是说,那些有才德的贤人违背了上天的意志,但他们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里的“天意”是指天命或者天道。杜甫在这里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同时,他也指出了统治者应该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人才的价值。
“譬诸风雨晦,鸡鸣宁失旦”这两句则是运用比喻手法,将风雨交加、天色昏暗与鸡报晓的声音联系起来。这里杜甫用风雨晦暗来形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达了他对政治黑暗的担忧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同时,他也用鸡报晓的声音比喻那些聪明睿智的人应当及时隐退,以避免卷入政治纷争之中。
“狂愚方得时,明哲当自窜”这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智者和愚人的区分。在杜甫看来,那些狂妄愚蠢的人正是利用自己的处境来谋取私利,而真正有才德的人则应该及时隐退以避祸。这里的“明哲”指的是明智的人,而“自窜”则表示主动离开是非之地。
“深居味此理,长歌白石烂”这两句则是说,杜甫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反复思考其中的哲理。他将自己的感悟化作诗歌表达出来,直到石头被唱红为止。这里的“长歌”指的是长时间吟诵诗词,“白石烂”则意味着吟诵之声经久不息,直至石头都被唱红。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通过对比贤智与愚妄、光明与黑暗、隐退与入世等不同人生选择,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适时隐退的必要性。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杜甫晚年作品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