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居何所念,一坐厉千劫。
半年不出户,世变方岌岌。
初不知有汉,魏晋亡愈急。
小园花事过,迸笋又戢戢。
绿深春已晚,惆怅风雨集。
客来或见唁,不语久于邑。
张君素相重,文字积慧叶。
染须事后生,愠色在眉睫。
彦回故名士,垂老乃被胁。
我曹宜深戒,晚节且孤立。
【注释】:
张让三闻余不出枉视相唁且求作诗:张让三次听说我不出来,便亲自来看望,并慰问。枉:枉驾;探望。作诗:写诗。
宴居何所念,一坐厉千劫:安闲的居处,有何牵挂?坐着度过千年岁月(感叹世事沧桑)。
半年不出户,世变方岌岌:半年不出门,世上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岌岌(jí jí)危殆的样子。
初不知有汉,魏晋亡愈急:起初不知道汉朝已经灭亡,但魏、晋相继而亡,形势越来越紧急。
小园花事过,迸笋又戢戢:小园中花儿凋谢了,笋子又抽生出来了。戢戢(jí jí):抽生的样子。
绿深春已晚,惆怅风雨集:树叶茂密的树荫下,春天已经过去了,惆怅的是风雨交加。集:同“及”。
客来或见唁,不语久于邑:客人来访时,有时听到我的哭泣,不说话的时间比平时长。见唁:慰问。邑:通“悒”,忧郁。
张君素相重,文字积慧叶:张君一向看重你,他的诗文里充满了智慧。张君:这里指张让三。
染须事后生,愠色在眉睫:他胡须染黑后,脸色显得更加愤怒(怨恨)。愠(yùn):发怒,生气。
彦回故名士,垂老乃被胁:我的朋友王彦回原来是一个出名的士大夫,年老了却被迫屈服了(被迫投降)。彦回:王彦回,字叔师。垂老:年老。
我曹宜深戒,晚节且孤立:我们应当深刻地警惕,保持晚节,不要孤立无援。曹:这里泛指同辈。
【赏析】:
此诗为东汉建安时期文人王粲所作。王粲,字仲宣,山阳郡(今河南焦作市)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曾为曹操主簿,参与《魏武帝集》的编撰工作,与蔡琰、陈琳、徐干、阮瑀等人齐名,称为“建安七子”。王粲一生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始终未改初衷,坚持自己的志向和信念。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避难荆州期间所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慨。全诗感情真挚,意境苍凉,笔力劲健。
第一联“张让三闻余不出枉视相唁且求作诗”,以对话形式展开。张让三听说诗人隐居不问政事,特意上门探望并劝导,希望他能有所作为。这种直白而又恳切的态度,既显示了张让三的诚意,也透露出诗人对政治前途的担忧。诗人在这里用“枉”字表达了自己对于张让三的感激之情。
第二联“宴居何所念,一坐厉千劫”,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宴居即宴饮之时的居住之地,这里的“宴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居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于时局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的无奈和悲哀。这一联中的“厉千劫”则形象地描绘出时局的艰难险恶,令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第三联“半年不出户,世变方岌岌”,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关注。诗人在这里通过“半年不出户”这一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于政治局势的高度敏感和关注。同时,“世变方岌岌”则生动地刻画出时局的动荡不安和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
第四联“初不知有汉,魏晋亡愈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汉朝已经灭亡的认识,同时也暗示了魏、晋相继而亡的趋势更加明显。这种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使诗人更加关注现实的政治局势和自己的前途命运。
第五联“小园花事过,迸笋又戢戢”,则是对诗人生活环境的一种描绘。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园中花草凋零和小笋冒出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慨和无奈。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第六联“绿深春已晚,惆怅风雨集”,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和无奈。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春天景色的变化来暗示时局的严峻和多变。同时,“惆怅风雨集”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不安。
第七联“客来或见唁,不语久于邑”,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进一步展现。诗人在这里通过描述客人来访时听到自己的哭泣声而无言以对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于政治前途的失望和悲观情绪。同时,“不语久于邑”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第八联“张君素相重,文字积慧叶”,则是对诗人与张让三之间友谊的描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张让三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的感激之情。同时,“文字积慧叶”则形容张让三学识渊博,文才出众,与诗人之间的友谊深厚而长久。
第九联“染须事后生,愠色在眉睫”,“彦回故名士,垂老乃被胁”,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于朋友遭遇不幸的同情和关注。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张让三的愤怒表情和被迫屈服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于朋友遭遇不幸的深深同情和关注。同时,“垂老乃被胁”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苍凉,笔力劲健。通过对个人遭遇和历史变迁的交织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友情、道德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