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一块肉,史不知所终。
十二徙上都,其年犹童蒙。
十八赴土蕃,不娶归真空。
给粮复赐钞,衣食知不充。
无后爵遂绝,杞宋嗟难同。
徒闻上尊号,懿圣仍孝恭。
忠义动百世,烈士悲其风。
稚存自伊犁,得之归江东。
晦之偶获此,哀歌气填胸。
亡国不祥玺,姑置何足恫。
天命诚未改,少康灭有穷。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表达了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释:
刘晦之求题瀛国公宝宋帝㬎(第一句)
刘晦之,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句诗可能是刘晦之在请求为某个物品或者人物题词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赵氏一块肉,史不知所终。(第二句)
“赵氏一块肉”指的是赵家的一位成员,他的命运如同一块被丢弃在路边的肉一样,无人关心和关注。这里的“史不知所终”意味着这位赵家的成员最终的命运已经无法得知。
十二徙上都,其年犹童蒙。(第三句)
“徙上都”是指迁移到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这句诗描述了这个人在上都的生活经历,他的生活状态就如同一个孩子一样纯真无知。
十八赴土蕃,不娶归真空。(第四句)
“土蕃”指的是西藏,这里可能是说这个人在十八岁时去了西藏,但他并没有在那里结婚生子,而是选择了回归空无。
给粮复赐钞,衣食知不充。(第五句)
“给粮”是指提供粮食,“复赐钞”是指再次赐给他钱币。这里的“衣食知不充”意味着这个人的生活状况并不宽裕,他需要依赖他人的供给来维持生活。
无后爵遂绝,杞宋嗟难同。(第六句)
“无后爵”是指没有后代,“杞宋嗟难同”则是说像杞树一样,虽然生长在大地上却无法得到庇佑,就像宋国那样遭受了灾难。这里的“嗟难同”表示人们对于这种情况的感叹和担忧。
徒闻上尊号,懿圣仍孝恭。(第七句)
“上尊号”是指皇帝给予的高官厚禄,而“懿圣仍孝恭”则表示这个人虽然得到了尊号,但却没有真正的孝心。
忠义动百世,烈士悲其风。(第八句)
“忠义”是指忠诚和义气,这里强调了这种品质能够感动后人,甚至使那些有志于为国家献身的人感到悲伤。
稚存自伊犁,得之归江东。(第九句)
“稚存”是赵师秀的名字,这里可能是说他在伊犁得到了某种东西,然后回到江东。这里的“得之归江东”意味着这个物品或者成就最后回到了他的手中。
晦之偶获此,哀歌气填胸。(第十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晦之偶然得到了这个东西,因此发出了哀歌,歌声充满了胸腔。
亡国不祥玺,姑置何足恫。(第十一句)
“亡国”是指一个国家灭亡,“不祥玺”则是指象征着不吉祥的玉玺。这里的“姑置何足恫”表示即使拥有这样的象征性物品也不足以让人感到害怕或担忧。
天命诚未改,少康灭有穷。(第十二句)
“天命”是指命运或天意,“少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贤君,他成功地消灭了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这里的“灭有穷”表示虽然命运还没有改变,但少康最终还是实现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