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未邱墟,狐鼠遽窟穴。
十年玉座移,万事成瓦裂。
此泉有至性,不改当时热。
我来岂望敬,照影久呜咽。
浮云水中过,倏忽几变灭。
群松如耆旧,乱事从头说。
莫令污吾听,洗耳就归辙。
沙河双石桥,郁丽犹积雪。
停车不能去,怅望念豪杰。
聊为洛生咏,坐待洪流绝。

【注释】

神京:京城。未邱墟:荒凉破败。狐鼠:比喻奸佞小人。窟穴:洞穴。玉座:指皇帝的座位。瓦裂:指宫殿被毁的情景。此泉:指诗人自比的泉水,即清白高洁之性。至性:至纯至正的品质。改:改变,变坏。当时:当初,以前。来:指诗人来到汤山行宫时的情况。岂:难道,表示反问。望:希望。敬:指对人恭敬的态度。照影:指诗人自己。呜咽:悲哭的声音。浮云:比喻世事变化无常,转眼即逝。倏忽:极短的时间,很快地。几变灭:几次变幻消失。群松:多株松树。耆旧:年长的旧臣,指作者的朋友或故友。乱事:指动乱的局势。从头说:从头说起。莫令污吾听:不要让这些事玷污我的耳朵。洗耳:洗净耳根,指不听取。就归辙: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沙河双石桥:指洛阳城外的两处古桥,一在洛南、一在城东。郁丽:茂盛华丽。积雪:形容其上积有厚厚的雪。惆怅:失意,失望。洛生:指作者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汤山行宫的诗作。汤山行宫,是北宋时期宋真宗赵恒为避北辽兵锋而修建的离宫,位于今河南洛阳西郊,后因战火毁坏。这首诗写诗人来到汤山行宫时的感慨与思索。全诗以“泉”为喻,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现实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开篇两句:“神京未邱墟,狐鼠遽窟穴。”直陈汤山行宫昔日的辉煌,但如今却已破败不堪,被狐狸和老鼠占据。《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汤山行宫虽然破败,但毕竟有过辉煌的历史,这也正是诗人要来到此地的原因所在。

中间四句:“十年玉座移,万事成瓦裂。”诗人感叹时光流逝,十年间朝廷的宝座已由原来的金銮宝椅变成了瓦砾,一切都变得不堪入目。这种感慨,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第五句:“此泉有至性,不改当时热。”诗人用自己比作汤山行宫中的泉水,虽然历经沧桑,但始终保持其纯净和热情,没有因为世事变迁而改变本性。这里的“至性”,是指高尚的节操和品质。

第六句:“我来岂望敬,照影久呜咽。”诗人来到汤山行宫,并不是为了求得皇帝的赏识和尊敬,只是来这里看一看过去的痕迹而已。他看到行宫的残垣断壁,不禁悲从中来,发出了长长的叹息声。

接下来的八句:“浮云水中过,倏忽几变灭。群松如蓍旧,乱事从头说。”这几句诗通过想象,描绘了行宫周围的景象。浮云如同流水般在水中飘动、消逝,行宫周围的松树也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乱局。

第九句:“莫令污吾听,洗耳就归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渴望回归正道的愿望。他不希望听到这些污浊的事情,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洗净耳朵,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最后两句:“沙河双石桥,郁丽犹积雪。停车不能去,怅望念豪杰。”诗人来到了沙河双石桥,看到那里的景色依旧美丽如昔,但同时也看到了车马往来不绝,人们匆匆忙忙的身影。这让诗人更加思念那些英勇的豪杰们,他们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和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