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家天下,传子以相继。
秦政称一统,二世至万世。
生民立之君,道在仁与义。
仁义自无争,岂为一家计。
苟以力假仁,上下必征利。
举世治此学,自谓巧且智。
日居争敚中,孰能救其弊。
译文:
正月十六日,皇帝在京都郊天礼成后改元为康德。
三王统治天下,传位给儿子相继继承。
秦朝统一六国,二世而亡万世相传。
百姓建立的君主,治国之道在于仁与义。
仁义本身无争斗,为何只为一家打算?
如果用武力假借仁义之名,上下必定争夺利益。
举世都在学习这一套,却自认为巧妙又聪明。
每天处于争权夺利中,谁能挽救这种弊端?
注释:
- 正月十六日:指公元1796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乾隆五十一年的这一天,清朝乾隆帝去世。
- 奉皇帝即位于新京:奉天省(今辽宁省)是清朝的首都,这里是指皇帝在北京即位之后,回到奉天省(今辽宁省)登基为帝。
- 郊天礼成:举行郊天大典仪式成功。这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
- 三王家天下,传子以相继: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王。家天下,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权形式,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君主被视为家族之主。传子以相继,君主死后将皇位传给儿子继承。
- 秦政称一统,二世至万世: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但秦朝只传位给了秦二世,很快就灭亡了。这里指的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之间的短视行为导致了秦朝的迅速崩溃。
- 生民立之君,道在仁与义:指统治者应该以仁爱和正义来治理国家。
- 仁义自无争,岂为一家计:强调仁爱和正义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不是为了个人或某个家族的利益。
- 苟以力假仁,上下必征利:如果仅仅依靠武力来推行仁政,那么上下级之间必然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相互争斗。
- 日居争敚中,孰能救其弊:每天都处在争权夺利之中,谁能挽救这种弊端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批判和担忧。诗中通过回顾历史,指出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仁爱和正义。然而,现实中的权力斗争和短视行为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最后一句“日居争敚中,孰能救其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局面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痛苦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