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意如春倦,西堂暂此经。
风间花上帽,人静鸟趋庭。
水色穿帘白,棠阴出院青。
题诗问窗竹,记否一年听。
【注释】
西院:庭院。
经(jīng):经过,路过。
风间花上帽:风中飘动的花朵仿佛在头上戴着帽子。
人静鸟趋庭:人闲居时,鸟儿也飞到院子里来觅食。
水色穿帘白,棠阴出院青:水色映入窗帘是白色的,棠阴下走出院门的是青色的。
题诗问窗竹,记否一年听:我在窗前写了一首诗,是否还记得我一年来都在倾听这声音?
【赏析】
这是诗人客居异乡时写的一首小诗。
首联两句写客居之倦怠。“倦”,为“意”字所统摄,而“春”与“倦”又互为关合,故“春倦”即“客倦”。《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自然景物起兴,言客子在外漂泊,日久天长,不免产生一种羁旅愁怀。《文选》卷三十三刘桢《赠从弟》注引《汉晋六朝百三名家集》:
“王粲登楼作《登楼赋》,其序云:‘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也。”’李善注引《东观汉记》:“王粲尝登荆州城楼而叹曰:‘登兹楼以四望兮,心悠哉!’”这里“西堂”指王粲登楼的荆州城楼,“客意如春倦”,即诗人登楼时的感受。“客意”指游宦之意。“西堂”为官署或府第的正厅。“暂此经”,即在此暂时居住过一程。“暂经”,犹言“暂住”,即客居。“经”,通“经”,居住之意。
颔联两句写庭园之幽美。“风间花上帽”,风吹动花朵,仿佛给它们戴上了花帽。“人静乌趋庭”,庭院里无人,却有乌雀自投其下。“人静鸟趋庭”,语出《礼记·祭义》:“室大足以容,墙厚足以隔,整齐齐肃,大小休平,物各有序,则上下相得矣。”孔颖达疏:“谓人静则鸟归,庭宽则鸟入。鸟至庭中,不闻喧哗之音,故曰‘人静’;鸟自巢中飞出,不惊其栖止,故曰‘鸟趋庭’。”《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九引此文,改“乌趋庭”为“鸟趣庭”。“趣”,趋也。鸟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趋”犹“趣”之义。
颈联两句写庭园之静谧。“水色穿帘白”,水中倒影映入帘内,水色清澈如练,犹如一条白色的绢带穿过帘帷。“棠阴出院青”,院外古树的浓荫覆盖着院落,绿意葱茏。
尾联两句写题诗之忆念。“题诗”当指作者自己所作的诗句。“记否”,即是否还记得。诗人在窗前题了句诗,是否还记得这一年来他一直在倾听着那清越的歌声。此句用问语发之,语气委婉。
【译文】
客居异乡如春天疲倦一样,西堂暂住于此过此一程。风吹花动如同戴花帽,人静鸟来庭院寻食粮。水色映入窗帘是白色的,棠阴下走出院门的是青色的。题诗问窗竹,是否还记得我一年来都在倾听这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