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番割总殃民,谁似吴郎泽及人。
拚却头颅飞不返,社寮俎豆自千春。

【注释】

海音诗:指南宋诗人汪元量的一首七绝诗。

番割:指金兵对南宋的掠夺和残害。

殃民:危害百姓。

吴郎:指北宋名臣范仲淹,他曾以“庆历新政”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被贬至苏州,后又被诬陷为谋逆,流放饶州(今江西波阳),临走前作《出岭》诗自勉,其中有“中原北望心如矢,空向江南泪满巾”之句。后来,他终于在公元1043年回到北方,并任两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官,又写下《入郡》一诗:“我本江湖散吏,君恩犹赐还山。”

泽及人:恩泽惠于百姓。《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拚却:舍弃。

头颅:指人的头颈。

社寮: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泛指乡村。俎豆:祭器,泛指祭祀。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汪元量于公元108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被押到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面)准备与宋室同归于尽之际所写。当时,宋金对峙,宋室偏安南方一隅,南宋朝廷苟延残喘苟延残喘。作者目睹国土沦丧,人民遭难,自己也被俘北上,内心痛苦万分。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他想到的只有报国无门、报国无路,只好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了。

诗中首句“纷纷番割总殃民”,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次句“谁似吴郎泽及人”,则以范仲淹自比。范仲淹曾以“庆历新政”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罢免相位,出京任职于江南东路的苏州、常州等地,后被贬至饶州(今江西波阳),临别时作《出岭》诗,表示要“中原北望心如矢,空向江南泪满巾”(见《宋史•范仲淹传》)。如今,自己虽然也遭到迫害,但总算没有像范公一样流落江南,而是被送到崖山与宋朝同存亡了。所以,作者说“谁似吴郎泽及人”。

三、四两句“拚却头颅飞不返,社寮俎豆自千春”,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屈的决心。这里,作者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这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此诗采用了借古喻今的方法。作者通过范仲淹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民族的无比热爱。同时,此诗也运用典故丰富了诗的内容,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