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光身计两相违,背索初逢事已非。
野客定怜营马磨,山妻虚话卧牛衣。
窗棱暗记蒲庐长,檐隙遥看凫乙飞。
有口竟同河渚喑,旁人还道食言肥。

辛亥年岁末杂诗二十首

岁月匆匆,人的生存之计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违背了自然法则。
我当初在野外邂逅一位隐居者,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山野中的客人肯定会怜惜那些辛勤耕田、养马的人,
山上的妻儿可能会谈论着卧牛衣的艰辛。
窗棱边依稀记得蒲庐的影子很长,
屋檐缝隙里遥望凫乙鸟飞翔。
有人竟会说我口是心非,食言肥(指贪财)。

注释:

  1. 辛亥:指农历辛亥年,即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2. 身计两相违: 人生理想与现实相冲突。
  3. 初逢事已非: 刚见面时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4. 营:耕作。马磨:用马来耕地。古代农耕社会的主要劳动工具。
  5. 蒲庐:用芦苇等植物搭成的简陋房屋。
  6. 凫乙:凫,水鸟名,这里代指凫雁。乙,指鹤。古人认为这两种禽类可以飞得很高很自由,所以此处借指鸟儿。
  7. 有口竟同河渚喑: 意思是说我的话竟然被旁人误解成贪婪之人。

赏析:
这首《辛亥岁暮杂诗》共二十首,每首都充满了作者对生命、时光流逝和人性的反思。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见解。

“年光身计两相违”这一句揭示了诗人面临的困境:他既想追求人生的幸福,同时又不能忽视自然的规律和自身的责任。这种矛盾体现了人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力时所做出的抉择。

“背索初逢事已非”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诗人在遇到某个人或某段经历时,往往觉得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美好似乎都变得面目全非。这种感受是许多人共有的经验,也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野客定怜营马磨,山妻虚话卧牛衣”这两句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人在野外遇到了一个隐士,两人共同劳作,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却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满足。此外,还描绘了妻子在家中辛苦劳作,穿着破旧的衣服仍然勤劳不息的情景。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对于平凡生活的赞美和珍视。

最后一句“有口竟同河渚喑”,则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自嘲。诗人认为自己说的话并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误解,就像一只鸭子一样只能在河面上发出叫声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既是对自己的批评,也是对社会的讽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