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何处觅慈亲,白发萧条想像真。
貌瘦应知缘疾久,心伤仍是为家贫。
空悲霜露魂千古,虚掇科名子四人。
五鼎三牲何所益,难从泉下问前因。
《十一月十四日夜》是清代诗人阎循琦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生动的比喻吸引了众多读者。诗中描述了诗人梦回时寻找慈亲的情境,展现了他白发苍苍、形象消瘦的凄凉景象,以及内心为家庭贫困所困扰的忧伤之情。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梦回何处觅慈亲:“梦回何处觅慈亲”表达了诗人在梦中急切地寻找母亲的场景。这一句通过梦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
白发萧条想像真:“白发萧条想像真”,这里“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年老,而“萧条”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荒凉与寂寞。这种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和无助。
貌瘦应知缘疾久:“貌瘦应知缘疾久”,这句诗通过“貌瘦”这一形象,隐喻着诗人因疾病而身形消瘦,而“缘疾久”则表达了疾病给诗人带来的长期困扰。这种身体上的不适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心中的忧愁。
心伤仍是为家贫:“心伤仍是为家贫”,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心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痛楚——家庭的贫穷。尽管他可能拥有一定的学识和地位,但生活的艰辛仍旧让他感到心痛和无奈。
空悲霜露魂千古:“空悲霜露魂千古”,这里的“霜露”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霜和露,还可能象征着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这种对过去的回忆和悲伤,使得诗人的灵魂似乎穿越时空,与千古的往事交织在一起。
虚掇科名子四人:“虚掇科名子四人”,这句诗通过“虚掇”一词,传达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虽然高远却徒劳无功的感觉。而“子四人”则可能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因科考失败而未能获得功名的士人。
五鼎三牲何所益:“五鼎三牲何所益”,这句诗以古代祭祀所用的五鼎三牲为例,讽刺了这些物质财富并不能真正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或实际问题。这表明诗人对于物质追求的批判。
难从泉下问前因:“难从泉下问前因”,最后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死界限的认识。他意识到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的挣扎无关,因此无法理解或接受生前的一切努力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清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