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僵卧马,撩乱飘风鬃。
足下双烙字,官印依稀红。
借问来何所,乌戈及湟中。
曾从征南军,百战立边功。
老病不见收,流落荒烟丛。
当时列天厩,食料何繁丰。
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
至今一仰秣,犹能生长风。

【注释】

道旁:路旁。

僵卧马:倒在路边的战马。

撩乱飘风鬃:风吹动战马鬃毛,显得凌乱。

足下双烙字:马蹄下有两行深深的印记,那是官印。

乌戈及湟中:指吐蕃军队。

曾从征南军:曾经跟从征讨南方的军队。

百战立边功:在边境上多次作战立下战功。

老病不见收:由于年老多病而未能得到提拔。

流落荒烟丛:流落到荒凉的原野之中。

当时列天厩:当时马匹被放在天上的仓库里喂养。

食料何繁丰:食物和饲料非常丰富。

朝辞长安陌:一大早离开长安的大道。

暮刷幽燕踪:傍晚时分骑马回到幽燕之地。

至今一仰秣:时至今日还在喂马。

长风:指战马。

【赏析】

此诗为《道旁》作注。诗人借写马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叹。

开头四句描写道旁战马的凄凉景象。“道旁”二字,点明马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环境。“僵卧马”,写出了战马因久经沙场、疲弊不堪而倒地不起的情状,形象生动,使人产生同情心。“撩乱飘风鬃”,则进一步描绘出马的憔悴状态:鬃毛被风吹得凌乱无章,可见战马之疲劳;又因久经风霜,鬃毛已干枯蓬乱,显出衰老之态。这两句既表现了马的外貌特征,又反映了它所承受的痛苦。“足下双烙字”,是说马蹄底下还有两行深深的印记,那是官印,说明马曾当过官。“官印依稀红”,说明马虽曾是朝廷的宠儿,但终不免于厄运,其命运与战马的遭遇相似。一个“犹”字,既表明了马的命运与战马相同,又暗含了诗人对此的不平之意。

以下十句写马的往事和经历。“借问来何所”,是说有人问战马:你是从哪里来的?这里既有对马来历的追忆,也有对马命运的关切。“乌戈及湟中”二句,是说马是从吐蕃军队中得来的。“乌戈”,即吐蕃人的自称,“湟中”,即唐蕃边界上的地区,这里泛指吐蕃。“曾从征南军”,说明马曾跟随南征的将领,立下战功。“百战立边功”,说明其勇猛善战,为国立功,这是对马的一种肯定性评价。然而,“老病不见收”,表明马因年老体衰而没有得到重用和提拔;“流落荒烟丛”,则说明了它的境遇更加悲惨。这两句既是对马命运的概括,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当时列天厩”,意思是说马曾受到优待,放在天上的仓库里喂养;“食料何繁丰”,则是说马的饮食很丰富,这都是对它过去的夸赞之词。“朝辞长安陌,暮刷幽燕踪”,是说它每天清晨出发去执行任务,傍晚时便回到幽燕之地,这说明它在服役期间奔波忙碌,十分辛苦。这两句既是对马过去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当时形势的真实反映。“至今一仰秣”,是说尽管马已经老了,但仍在喂着它。“犹能生长风”,是说尽管岁月流逝,但它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还能像从前一样驰骋疆场。这两句是对马的赞美之辞。

全诗以战马自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的担忧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战马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使诗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