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岁劳征辔,来归又九秋。
鸡声惊客梦,雁字动乡愁。
野水明残月,寒烟隐戍楼。
故人多不贱,憔悴敝貂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结构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本题要求考生对“途中”一诗逐句释义。“途中”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征人多年征战,久经风霜,归来又值深秋,感慨颇多;颔联写归后梦回故乡,听到鸡叫,看到雁飞,引起乡愁;颈联写在野外看见残月照着水波荡漾,寒烟笼罩着戍楼,景色凄迷;尾联写由于长期在外奔波,故旧之人往往已不相识,自己已是满头白发,身穿敝破貂裘。全诗表达了作者久经战乱,厌倦仕途,怀念家乡,渴望归隐的情怀。
【答案】
译文:
我多年出征,又回到家乡,但已到了九月份。梦中听到鸡声,眼前看到飞过的大雁,心中不禁生出乡愁。
夜晚的水面上倒映着残缺的月亮,寒烟里隐约可见戍楼上的烽火台。故旧之人大多已经不认得我了,我已憔悴得连貂皮袍都穿不下了。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开头两句写久经沙场的征人,年复一年地驾着车马远行,现在又回到了家乡,但已是深秋时节。一个“频”字表明征人常年征战,劳碌不息,这一句是点明题意,为下文作铺垫。第三联写梦中惊起的情景。“鸡声”、“客梦”,是两个相照应的形象,一个“惊”字把征人的思乡之情写得真切动人。“雁字动乡愁”,则把征人的思乡之情写得含蓄深沉了。颈联紧接上文,写所见之景。“野水”、“残月”、“寒烟”、“戍楼”,这些景物勾勒出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残月”二字,既写出了时间是在夜深时分,也暗示出诗人的孤寂心情。尾联写故交故旧,概言之曰“多不贱”。这两句与前面所写的征人久经沙场,疲于奔命,思乡心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憔悴敝貂裘”,则是征人思归的实情流露。
全诗通过描写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久经战乱,厌倦仕途,怀念家乡,渴望归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