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里行人画里舟,篷窗深锁半江秋。
气吞巫峡三千里,声到蓬壶十二楼。
山隔天光迷两脚,日蒸霞影破云头。
布帆风利难停泊,未许金焦汗漫游。
江中
镜里行人画里舟,篷窗深锁半江秋。
气吞巫峡三千里,声到蓬壶十二楼。
山隔天光迷两脚,日蒸霞影破云头。
布帆风利难停泊,未许金焦汗漫游。
注释:
- 镜里行人画里舟:在镜子里看是行人,但在画中看则是船。
- 篷窗深锁半江秋:船篷的窗户被深锁,窗外是一半秋天的景象。
- 气吞巫峡三千里:气势可以吞没巫峡的三千里长。
- 声到蓬壶十二楼:声音传到了蓬壶的十二层楼上。
- 山隔天光迷两脚:山隔在了天光和脚下之间,让人感到迷惑。
- 日蒸霞影破云头:阳光使云彩的影像都变得模糊,好像冲破了云头。
- 布帆风利难停泊:风帆鼓起,但船只却难以停泊。
- 未许金焦汗漫游:不允许我像王羲之那样在金焦山游览,因为那里有他的作品《兰亭集序》。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江中的壮美画面,诗人通过对江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既有山水之间的相互映衬,又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镜里行人画里舟”一句,诗人以“画里舟”为喻,形容江中的景色如同画中一般美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接着,“篷窗深锁半江秋”一句,诗人通过描绘船篷窗户被深锁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第三、四句中,“气吞巫峡三千里”和“声到蓬壶十二楼”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江水的气势与声音传播到极远之处,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美的敬畏之情。
最后两句,“山隔天光迷两脚,日蒸霞影破云头”,诗人通过对山与云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神秘。而“布帆风利难停泊”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和感慨。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