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蛉寄桑上,有蠃遥负归。
他蠃夺之去,此蠃乃高飞。
鼓翼有怨声,其声一何悲。
蠃兮子勿悲,其故子未思。
见夺因枝远,胡不谋近枝。
蠃兮子勿悲,负子将何为。
此语似不情,此意深可思。
不见梁间燕,待饲常呢呢。
一朝羽翼成,高举无归时。
又不见雏鸡,逐群随伏雌。
爪距少健强,相对生睚眦。
二者非假借,情态犹参差。
有子苟不肖,不如竟无之。
慈乌天性少,反哺安可期。
蠃兮子勿悲,负子将何为。
诗句:静亭再从兄见有蜾蠃负螟蛉者为他蠃所夺此蠃飞鸣弃去似有所憾赋五古一首见示因和二章奉答
译文: 螟蛉寄生在桑树上,蜾蠃远远地把它带走。它被别的蠃(蜾蠃的别称)夺走后,这个蠃高高飞走了。它的翅膀拍打着,发出哀怨的声音,声音听起来多么悲伤啊!蜾蠃啊你不要悲伤,它的原因你还不知道。看见它被夺走后枝干远离,为什么不考虑近处的枝头?虽然不要悲伤,却背着孩子要做什么?这话语似乎不太通情达理,但其中的意思却是值得深思的。看不到梁间的燕子,总是期待喂食;一旦羽翼成长,高高的树枝上不再回来。也看不到小鸡,跟随着群体跟随母鸡。它们的爪距虽然强壮,但面对对方时总是生气。这两种小动物都不是借来的,它们的习性和态度依然有差异。如果有一个子女不肖,还不如没有呢。慈乌本性较少,反哺养育难道是能期许的吗?蜾蠃啊你不要悲伤,背负的孩子将来将何去何从?
注释: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缪公恩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一种昆虫蜾蠃和螟蛉的关系。蜾蠃把螟蛉带到远处的树枝上,而自己则飞走。这种关系看似无情无义,但实际上蕴含深意。通过这首诗,缪公恩展示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循环规律的观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蜾蠃与螟蛉之间关系的描绘,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竞争。蜾蠃将螟蛉带到远处的树枝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侵害,而当螟蛉长大后,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原居地去寻找新的栖息地。在这个过程中,蜾蠃和螟蛉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然而,诗人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两者对立起来,而是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首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生命的反思。通过描述蜾蠃和螟蛉之间的关系,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循环、生死轮回的思考。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和死亡,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见示因和二章奉答》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生命哲理的探索。通过对蜾蠃与螟蛉之间关系的描绘,缪公恩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循环规律的观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