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好道喜神仙,临风辄欲生羽翮。侧闻三十六洞天,乃是神仙之窟宅。
吾乡百里聚其三,巨灵知费几镂刻。玉笥麻姑不足数,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
嗟此神皋近屋庐,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爰是斋心有七日,不携藜杖独登历。
半日到黄山,黄山凡九曲。石涧为肠胃,屈盘山之腹。
缘源日暮溪声中,行行欲尽路复通。冈峦万叠凝积翠,过此大都山为宗。
有时飞泉注巨壑,风訇雷吼何隆隆。登崇冈,入烟霭。
憩山亭,望华盖。山亭高高可望仙,华盖三峰若华盖。
云昔浮丘老仙伯,于此跨鹤遗九垓。我来褰裳陟其顶,果然崚极冠天扃。
俯视万有尽鸿蒙,独立长啸来天风。片香顶礼心魂肃,仙翁赐我青芙蓉。
子有绿髓堕尘壒,服此还丹为玉童。炉峰不可上,还窥紫元洞。
洞口白云封,诃护有蛇龙。曩惟仙人白琼海,飞步一摹云篆踪。

【注】1. 三山: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2. 巨灵:传说中的巨人神力,能雕凿山水。3. 麻姑:传说中长寿的仙女。4. 藜杖:古人行道用的拐杖。5. 过此大都山为宗:过了黄山,就到了天下名山之宗,即天台山。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东坡游历浙江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道教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首联“三山纪游寄洪五”,直接点明诗的主题,即游历浙江的所见所闻。

颔联“吾乡百里聚其三,巨灵知费几镂刻”两句,描绘了浙江的山水之美。这里用“巨灵”来比喻大自然的神力,用“镂刻”来形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颈联“玉笥麻姑不足数,罗浮天台乃敢与之敌”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浙江的山水之美。这里的“玉笥麻姑”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麻姑,而“罗浮天台”则是浙江的著名景点,两者相媲美,可见浙江之秀美。

尾联“嗟此神皋近屋庐,奈何终日披图徒啧啧。爰是斋心有七日,不携藜杖独登历”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文化的深厚情感。他认为道教文化是一种精神寄托,可以使人超脱世俗,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因此,他选择在道教圣地进行修行,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浙江山水之美的描绘和对道教文化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