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记得谒凫旌,白下依依话旧情。
宦久却怜添短鬓,功多方拟请长缨。
如何应诏来旗鹤,还望扬灵跨海鲸。
鸿笔幸教传令子,贤书早达振家声。
注释:
闻杨司马(杨敬之):听到你的消息。杨司马,杨敬之的代称。
天中记得谒凫旌:我还记得在皇宫里看到过一只凫鹄(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天中指皇宫,凫鹄是传说中的神鸟,这里借指皇帝。谒,拜见。
白下依依话旧情:在金陵(今南京)依依不舍地告别老朋友。白下,指南京,也泛指金陵。
宦久却怜添短鬓:官做久了反而觉得头发变白了。却,反而。
功多方拟请长缨:功勋卓著时还想请求朝廷给予更高的封赏。方拟,打算。长缨,指高官厚禄、封侯赐爵之类。
如何应诏来旗鹤:不知如何能够得到像旗鹤那样的荣华富贵。应诏,应征诏命。旗鹤,指朝廷官员的仪仗和仪容。
还望扬灵跨海鲸:盼望您能像扬雄一样跨越大海。扬雄曾自比为“海水之上”,这里是比喻杨敬之能建树大功,名垂千古。
鸿笔幸教传令子:有幸让您的文章能够传播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学习。传令,使人们知道命令或指示。
贤书早达振家声:您的好书早早地流传开来,使家族名声大振。贤书,指有德行的文章。达,传遍。振,振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听说友人杨敬之入京而作的。全诗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认识。
首句”闻杨司马”,点明题旨,直接进入正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即杨敬之入京一事。”闻”字表明这是作者从别人处听来的,不是亲耳所闻。”杨司马”既是对杨敬之的尊称,又是对他入京后身份的暗示。
第二句”天中记得谒凫旌”,承接首句,继续叙述入京之事。”天中记得”,指在皇宫里见过一只凫鹄;”记得谒凫旌”,是在皇宫里见过的那只凫鹄,即皇帝的仪仗队中的凫鹄,它作为皇帝仪仗队的一员,自然也是受到皇帝重视的,因此诗人才在天中见到它。
第三句”白下依依话旧情”,承前启后,由入京之事转入与友人的对话内容。”白下”指南京,是当时杨敬之的家乡所在地。”依依”,指离别时的依恋难舍之情。”话旧情”,指与朋友谈往昔的事情。
第四句”宦久却怜添短鬓”,承接上句,进一步抒发对杨敬之入京的祝福之意。”宦久”指在朝为官的时间很长;”却怜”,表示同情;”添短鬓”,指因为长时间为官感到头发变白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在朝廷为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如今年纪大了,应该珍惜时光。
第五至七句,写杨敬之入京后的荣誉与期望。”功多方拟请长缨”,是指杨敬之功勋卓著,应该得到朝廷更高的奖赏;”方拟”,打算;”长缨”,指高官厚禄、封侯赐爵之类。”如何应诏来旗鹤”,意思是说不知如何能够得到像旗鹤那样的荣华富贵;”应诏”,应征诏命;”旗鹤”,指朝廷官员的仪仗和仪容。”还望扬灵跨海鲸”,意思是希望他能够像扬雄那样跨越大海;扬雄曾自比为“海水之上”,这里是比喻杨敬之能建树大功,名垂千古。
最后两句”鸿笔幸教传令子”、”贤书早达振家声”,是对杨敬之的期望和祝福。”鸿笔幸教传令子”,意思是说有幸让您的文章能够传播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学习;”鸿笔”,大笔的意思;”传令”,使人们知道命令或指示。 “贤书早达振家声”,意思是说您的好书早早地流传开来,使家族名声大振。
整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通过赞美杨敬之的才华和美德,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关怀和良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