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何客不思家,况复狼烽处处哗。
真假乱传讹战守,阴晴叠见幻云霞。
红深桃坞方迷蝶,翠满杨枝已匿鸦。
此日屋乌殊得所,不携书剑走天涯。

【注释】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或6日。

②何客不思家:哪一位游子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③狼烽(hu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④真假乱传讹战守:真假消息混淆,战争的消息到处传播。

⑤阴晴叠见幻云霞:时阴时晴,变幻莫测,如幻影般飘浮着云霞。

⑥屋乌:指屋檐下的乌鸦。此处比喻自己的处境。

⑦不携书剑走天涯:不拿书和剑去远行漂泊。

赏析:

此诗作于清明时节,作者身在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清明为背景,抒发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首句“清明何客不思家”,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生命的更新和春天的到来,是家人团聚、缅怀先人的时刻。然而,诗人却身在异地,无法回家与亲人共度这个特殊的日子,只能独自面对空旷的大地和寂寞的夜空。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次句“况复狼烽处处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狼烽,即烽火台,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设备,这里代指战争。诗人用“狼烽处处哗”来形容战争的频繁和紧张,暗示着自己所处的地区正处于战乱之中。这种情境使得诗人更加渴望回到家乡,享受宁静和安详的生活。

第三句“真假乱传讹战守”,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观察到虚假信息四处流传,谣言满天飞,使得人们无法判断真相。这种混乱的局面不仅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和不安,也使得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逃离战场,回到家乡。这种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有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也有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第四句“阴晴叠见幻云霞”,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描述。诗人用“阴晴叠见”来形容天气变化无常,时而晴朗时而多云;用“幻云霞”来形容这些变化的虚幻和不实。这种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寓意深远。它暗示着世界的真实面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清晰和稳定,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失望。

最后一句“此日屋乌殊得所”,则是一个转折和升华的句子。“屋乌”原指房屋中的乌鸦,这里比喻处境不佳的人;“殊得所”则表示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或者归宿。这句话表明诗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或归宿,实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情感是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它不仅寄托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