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别辽河畔,今来济水滨。
寻常一分袂,二十七年人。
兄弟尚谁在,存亡各怆神。
高年思骨肉,庶一慰慈亲。

【注释】

福建:指富氏姊的故乡。富氏,即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封和硕格格,为高宗所眷,后出嫁至齐河县官署。

接:迎请。

济水:黄河支流,流经山东,今称运河。滨:临水的地方。

分袂:分手。

二十七年: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五十九年(1794),共二十七年之久。

存亡各怆神:活着的人思念死者,死了的人思念活着的人,都感到忧伤悲痛。

庶:希望。一:一次,表示希望之意。

【赏析】

此诗作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作者随同妻子富氏姊自福建来济南,与故人相聚,遂作此诗。

诗的前八句,写自己与友人阔别二十七年之后重逢。开头两句写两人离别之地:当年分别时是在辽河畔,而今则是在济水之滨。“昔”字承上启下,“今”字点明时地,使时间、地点前后照应。三、四句写两人分离之久:“寻常”,平常;“分袂”,是说分别。一个“来”字,把诗人的欣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喜悦之情未尽,又引出下文“二十七年”一句,突出了时间之长。“人”字承前启后,既指诗人自己,也指朋友富氏姊,突出两人相会的喜悦之情。

接下来四句写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兄弟尚谁在”,意思是想见故人而无由。“存殁”,生死;“感”,悲伤。“存亡各怆神”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对故人的怀念,又是对自己的处境的慨叹。这一句中,“存亡”二字是关键。诗人用典,以“兄弟尚谁在”说明自己与故人生死难卜,用“存殁各怆神”表明自己生死两茫茫的悲怆心情。

最后二句写诗人对故人的思念。“高年思骨肉”,意思是说年纪大了,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高年”,是说自己已经老了。“骨肉”,指自己的儿女。“庶一慰慈亲”,意思是希望能借此机会去探望亲人,安慰慈祥的父母。这二句中,“高年”是关键词语,它既是说自己已老,又是说自己有责任赡养父母,同时,也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全诗结构紧凑,脉络分明,首尾相应。起笔突兀,直抒胸臆。中间部分,层次井然,先别后聚,再怀再念,层层推进。特别是结尾二句,既点出了题意,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衷,感情深沉,意味隽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