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浸疏桐,空阶虫语响。
伏枕梦不成,凄其动远想。
【注释】
- 浸:浸染。
-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
- 虫语响:蟋蟀鸣叫声。
- 伏枕:指躺着睡觉。
- 凄其:凄然,悲切的样子。
【赏析】
此诗为羁旅秋夜之作。开头二句写月色、虫声、桐叶、床席,勾勒出一幅秋深夜半的清景图。中间二句写因思乡之情而难以入睡,以致辗转反侧,彻夜不寐。末二句写思乡之情更浓,以至于悲从中来,难以自持。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优美,情调凄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明月浸疏桐,空阶虫语响。
伏枕梦不成,凄其动远想。
【注释】
【注释】 宿雾:清晨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细小水珠。 林薄:树林稀疏的地方。 探幽:探求深幽之处。 蟹舍:蟹洞,指螃蟹居住的地方。 卓杖:拄着拐杖。 葛衣:用葛布制成的衣服。 出岫:从山洞中走出来。 踽踽(jù):孤独的样子。 【译文】 山雾消散后,树林稀疏处隐约可见,我怀着探寻深幽之地的兴致继续登山。 经过一座小桥可以到达螃蟹的窝棚旁,我扶着拐杖站立在渔夫的矶石上。 雨点洒落在山麓
山雨 远峰深翠里,隐隐起轻雷。 石气蒸云上,山风挟雨来。 乱流争涧落,栖鸟破烟回。 明月东冈出,披襟坐钓台。 注释: 远峰深翠里,隐隐起轻雷:远处的山峰被浓密的绿色所包围,隐约传来轻轻的雷声。 石气蒸云上,山风挟雨来:石头的气息与云雾交融在一起,山风吹拂着雨水来临。 乱流争涧落,栖鸟破烟回:湍急的水流争相奔向山谷,栖息在树木上的鸟儿打破了烟雾的环绕。 明月东冈出,披襟坐钓台
《山晓》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1. 花气熏残梦,禽声唤宿醺。 - "花气熏":花香四溢,弥漫在空气中,使人们感到陶醉。 - "熏残梦":花香仿佛将人带入梦境之中,使人留恋不舍。 - "禽声唤":鸟鸣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使人们重新回到现实。 - "宿醺":酒意还未完全消退,仍然感到有些醉意。 2. 冈头一瀑下,村落数家分。 - "冈头":山岗之上,地势较高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来对比判断正误,首先从内容上看,“微雨忽晴”四句是全篇的主旨句,写诗人看到甘霖后欣喜之情;“断云携雨黑”写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落日散江红”,写夕阳西下,大江一片红霞。接着看第二联和第三联,“鸟湿愁深树”“鱼归会晚风”,写诗人看到大雁在浓云密布中飞去
秋日都门感怀五首其一 商声摧木落,生意在松柯。 大化已如此,孤贞奈若何? 【注释】 1. 商声:指秋风萧瑟的声音。摧:摧毁。 2. 木落:树叶飘落。 3. 生意:生命力。 4. 大化:大自然的造化。 5. 奈若何:无奈,怎么办呢? 译文: 秋风中,落叶纷纷,但松树依然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坚韧。大自然的造化是如此,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只能顺其自然。 赏析:
午睡 竹轩贪爽豁,高卧与峰齐。 枕上梦初觉,檐前日已低。 野花开绝壁,山鸟浴晴溪。 识得浮生理,闲云过岭西。 注释: - 竹轩:指竹子做成的轩窗。 - 高卧(hǎo wò):躺卧。与峰齐:和山峰的高度相同。 - 枕上梦初觉:在枕上醒来,刚刚进入梦境。 - 绝壁:陡峭的山崖。 - 山鸟浴晴溪:山里的鸟儿在阳光照耀下沐浴在溪流中。 - 浮生理:比喻世间的名利。 - 闲云过岭西
秋日都门感怀五首 其四 万物逢秋杀,荣枯此日看。 回风山骨慄,落叶雨声乾。 炼炭炊长馁,悬鹑衣自安。 敢云贫亦乐,颇惜后凋难。 诗句释义 1. 万物逢秋杀:秋天到来时,万物开始凋零,如同被“秋”这一季节所杀灭。这是表达自然界中生物生长和死亡的自然循环。 2. 荣枯此日看:从这一天开始,无论是生长还是枯萎的生命都将结束。这里的“荣枯”指的是生命的盛衰更迭。 3. 回风山骨慄:秋风如刀割
山行 每至幽栖地,长怀出世心。 缓随流水去,渐入白云深。 墟里淡斜照,烟萝生暮阴。 道逢樵牧侣,闲坐话中林。 注释: 每:每次、每每(表示频率) 至:到达 (表示地点或状态) 长怀:常常怀着 (表示感情) 缓随:慢慢跟着 (表示态度或行动) 流水去:随着水流而去 (表示动作) 渐入:逐渐进入 (表示状态) 云深处:在云雾缭绕的地方 (表示状态) 墟里:村庄里 (表示地点) 淡斜照
诗句解读 1. “七年才一晤,一晤复分襟。” - 七年: 指诗人与方问亭的相遇已经持续了整整七年。 - 才一晤: 指的是两人这次相见的时间非常短暂。 - 分襟: 分开时衣襟相随而分离,常用来比喻离别的情景。 2. “辛苦成何处,乾坤共此心。” - 辛苦: 这里表达了一种辛劳或者不易的意味。 - 成何处: 表示这种辛劳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或成就。 - 乾坤: 古代中国哲学中,“乾”代表天
诗句 1. 呼艇缘城角,移尊向柳涯。 2. 棹回天忽破,帆正浪空排。 3. 野景开晴旭,高云补断厓。 4. 中流同啸咏,真觉忘形骸。 译文 1. 呼唤着船桨,划向城墙角,移去酒杯靠近柳树的岸边。 2. 船桨划动,天空突然破碎,风帆正被浪花冲击着前行。 3. 开阔的原野景色展现在晴朗的早晨,高耸的云层填补了断崖的空缺。 4. 在江中畅快地吟咏,真的感觉到身体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注释
【注释】四声:《诗经》中的《国风》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而“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秦风”、“豳风”,共十二个类别,每类诗又分若干小类,合称“六义”。这里指《诗经》中的《风》。 曲(qū):乐曲。 羊牛:指牛羊等牲畜。 呼鸣:互相呼唤并发出叫声。 时闻:不时能听到。 横笛:横吹的竹管乐器。 声:音。 遥遥
【注释】仓庚:鸟名,即黄鹂。叱牛:驱赶牛群。村村:处处。 译文:乔木上黄鹂在啭鸣,春雨昨夜才停歇。时时听到驱赶牛群的声音,到处是乡村的田庄连绵不断。 赏析:此诗为《四声曲》之一,描写春天田野景象。首句以“乔木”起兴,用仓庚的啼鸣来烘托春天的气息;次句点出春雨刚刚停止;第三句写春雨后田间劳作的情景;末句描绘农村宁静、美丽的景色。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明丽,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注释】 深山:深远的山。轮囷(qūn):弯曲、盘旋的样子。古木:指树木苍劲挺拔,年代久远。时闻樵采声:时不时地听见砍柴人或打鱼人的声音。丁丁:拟声词,形容清脆的声音。幽谷:山谷。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山林中听到阵阵伐木和打鱼的声音,感到十分新奇。诗的前两句写景。“深山绝行踪”一句,是说在这深山之中,没有行人踪迹,也无野兽出没,因此,这里显得特别宁静。“轮囷多古木”一句,描写了深山中林木茂盛
注释: 都门:都城城门。晚眺:傍晚远望。吾家:我的家。遥:遥远。蔽:遮蔽。云飞:指白云在天空中飘荡。杳:模糊,看不见。际:边际。 赏析: 这首诗以白云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一句“吾家在何处”,直接提出了诗人的疑问,表达了他在都门眺望家乡时的迷茫和困惑。 第二句“遥遥白云蔽”,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白云遮住了视线,使他无法看到家乡的具体位置,只能感受到家乡离自己很远很远。
【注释】 闲夜:清静的夜晚。苔阶:长着苔藓的台阶。万里客:指远行的人。顾影: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太息:叹息。 【赏析】 这首是描写诗人在月夜中,步于苔阶上,遥望月亮时,想到自己身在外乡,像万里之客,不禁感慨系之,于是低头叹息的诗句。诗中的“苔阶”二字,点出了时间是在秋天,而“明月”则更增添了几分凄清之意。诗人以明月、苔阶为景,抒发了其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解析】 “对月口占”的意思是对着月亮吟咏诗句。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积累一些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还要关注一些作家的重要作品。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再写作。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皎”“怜”“展转”。 【答案】 两地不相见,共此明月光。 皎洁的月光下,我与亲人无法团聚,只能望月寄托思念。 殷勤地盼望着明月,内心不禁辗转反侧,忧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