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斋雨乍晴,新月照茅屋。
万籁寂不喧,残声滴疏竹。

【注释】:

山斋:指山林中的茅屋。雨乍晴:指一场春雨过后,天气忽然放晴。新月:指一轮圆月。茅屋:茅草盖的屋子,这里指诗人的住所。万籁(nǎi):各种声音;千种声响。不喧:不吵闹。残声滴疏竹:指雨后竹上还滴有雨水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雨过后,突然晴朗,于是走出山林中的茅屋来赏玩雨过天晴的美景,看到一轮明月当空照耀,听到万籁俱寂,只有雨点滴打竹林的声音,便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诗。

首句“山斋雨乍晴”,交代了时间与环境的转换。雨停后,诗人走出山林,来到山斋,眼前一片明丽的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新月照茅屋”,这是对前两句景象的具体描写,也暗含着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万籁寂不喧”是说雨过天晴,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而此时诗人耳畔却传来了竹上滴水的声音。这似乎与诗人的感受相反,但实际上正是诗人所期待的。因为诗人喜欢清幽宁静的环境,他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能静心思考问题,所以听到这样的环境声音反而使他感到欣喜。

最后一句“残声滴疏竹”,是对前面两句景象和感受的综合描写,也是全诗的总结。诗人以“残声滴疏竹”作为结尾,既写出了雨后的静谧,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生活情趣。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同时,诗歌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那就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关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