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沲秋光鸟去还,风蒲烟柳水潺湲。
林梢一抹鳞鳞碧,共指前山是别山。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要结合诗中标题、注释以及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来理解分析。“渡溵溜”点明地点,是诗人在江边小船上渡过溵水;“望别山”点出时间,是诗人站在渡溵溜的江边远眺别山;“淡沲秋光鸟去还”,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有淡淡的凉气、萧瑟的秋风和归巢的鸟儿。

译文:

江边的小舟上渡溵溜,望着远处的别山。淡薄的秋色里,归巢鸟儿又飞去还。风蒲烟柳,水流潺湲。林梢一抹碧绿,指的就是前边的别山。

赏析:

《渡溵溜望别山》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五日。这是一首纪游怀人之作。诗人从江上泛舟出发,经过一段路程后,到达了渡溵溜,这里风景秀丽,诗人便停下脚步,遥想当年与友人相别的情景。当时他们分别时,友人登上别山,而自己则乘舟顺溵水东下,直至长江之滨。如今,诗人再次来到渡溵溜,眼前所见,物是人非,不禁感慨万千。

首句写景,用笔轻灵,不着痕迹。诗人站在江边,只见一片淡淡秋光笼罩着江面。那秋光之中,一只只倦鸟飞回巢里去了,只有风蒲和烟雾缭绕的柳树随风飘荡,水声潺潺,仿佛在叙说往事。

“渡溵溜望别山”。这句诗点明了地点、时间和人物。“渡溵溜”点明诗人的行船路线,是顺流而下;“望别山”点明此行的目的,是思念故友,并回忆当年的离别情景。

第二句写景,进一步渲染了别离的气氛。诗人伫立船头,举目四顾,只见江面上薄雾缭绕,江水澄澈见底,岸边的芦苇和杨柳随风摇曳,水波粼粼,发出潺潺的声音。诗人用“澹”“萧”“还”等字来表现景物的静态特征,用“烟柳”“风蒲”来表现景物动态的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清新自然。

第三句写意,进一步渲染了别离的气氛。诗人凝望着天际一抹碧绿,那是别山的影子。“共指”,是说诗人指着它告诉友人:那就是别山啊!这一句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尾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诗人站在江边,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想起了昔日与友人相别的一幕。当时他们登上了别山,眺望江水滔滔而去,而自己只能驾舟顺流而下,直至长江边。如今重来此地,但见江水依然滚滚向前,而友人已不知去向。此时此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感叹岁月如梭,人事全非。

这首七绝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情真意切,意境悠长,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