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开天运,明禋重国黉。
銮舆移禁籞,凤冕出严城。
对越天颜穆,趋跄士气荣。
百灵森羽戚,九奏戛箫笙。
道契尼山秘,心通泗水灵。
上丁修祀典,至圣感精诚。
恍接无言教,欣看大道行。
森严神驭悦,震憺众情倾。
雷动回云日,山呼诵圣明。
祥光馀殿庑,春色满神京。
翘首宫墙近,斋心刻漏惊。
幸叨陪祀列,踊跃发欢声。

【注释】

上:在上。丁日,即太乙天元日,古代以干支纪年,正月为岁首,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甲子、乙丑…癸亥,每六十年一周期重复一次,称“天元”或“大衍之数”。太乙天元日是祭祀天地的吉日。皇帝亲诣太学行释奠礼,恭纪十二韵。文治开天运,明禋重国黉(yōu):文教兴邦国,尊崇儒学。

銮舆移禁籞(láng yú yí yuè):车驾停在禁苑。銮舆,帝王的车乘。籞,同“辂”,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种有篷无顶的大车。凤冕(fèng miǎn),帝王所穿的礼服和冠帽。凤,指帝王;冕,礼冠。出严城,走出王城。对越天颜穆,对越,面对,超越,超过。天颜,皇帝之面。穆,肃穆,庄严。趋跄(qiang),行走时身体微前倾而步态轻快的样子。士气荣,士气昂扬。百灵森羽戚,百灵,百鸟。羽戚,古代天子祭服上的羽毛装饰。九奏戛箫笙(jiá xiāo shēng),古乐器名。九奏,指八音中的八种乐器。戛,敲击。箫笙,一种吹管乐器。道契尼山秘,道契,指《周易》中所说的“道”,指天道。尼山,即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传说孔子曾在曲阜的尼丘山讲学传道。道,指儒家之道。心通泗水灵,心通,指心灵相通。泗水,即泗水河,流经今山东曲阜市。传说舜曾从泗水河经过曲阜一带,见父老耕田,便将二女嫁与二人,后二人成为贤臣。故云“心通”。“道契尼山秘”,指圣人与天相通。

上丁修祀典,至圣感精诚:上丁日,指太乙天元日。修祀典,修整祭典。至圣,指孔子。感精诚,感激神灵的诚意。恍接无言教,恍,恍惚。接,接触。无言教,没有言说的教导。欣看大道行,欣喜地看着大道运行。森严神驭悦,森严,形容神圣威严。神驭,神的驾驭。震憺(dàn)众情倾,震,震惊。憺,安定。众情,众人的心情。倾心,使人心悦诚服。雷动回云日,雷动,惊雷震动大地。回云日,云彩回转如太阳。山呼诵圣明,山呼,山间回声。诵圣明,颂扬圣明。祥光馀殿庑(wū),祥光,祥瑞的光华。余,剩下,遗留下来。殿庑,殿堂的廊檐。春色满神京,春天的气息充满京城。翘(qiáo)首宫墙近,翘首,抬头仰望。宫墙,宫殿的围墙。斋心刻漏惊,斋心,恭敬之心。刻漏,计时器。惊,惊动。幸叨陪祀列,侥幸得以参加陪祀行列。陪祀列,陪祀的行列里的人。踊跃发欢声,踊跃,精神振奋地欢呼。

【赏析】

此诗是宋真宗赵恒所作,写于景祐三年(1039)。赵恒是宋仁宗的第三个儿子、第四位皇帝,他即位后大力推行文治,崇尚儒学,提倡“以教化为先”,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国家治理当中去。这首诗就是他在太学行释奠礼时所作的序诗。

全诗共十二句,前四句写皇帝亲临太学行释奠礼,表示敬奉儒术和尊崇儒学之意。接着八句写皇帝在行礼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最后四句表达皇帝对于国家政治和百姓生活的美好愿望。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情感真挚,语言典雅流畅。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将皇帝比作“道契尼山秘”,“心通泗水灵”,将天地、阴阳比作“雷动回云日”,“山呼诵圣明”,使抽象的概念具有了具体的形象。此外,诗人还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