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兮在山麓。飘风发兮陨草木。陟椒邱兮不返,高余冠兮被初服。
庸愚乐兮贤心悲,不我知兮谁告。
【注释】
三章:《诗经》中的一首诗共有三章,此诗为其中之一。
若人:如果有人。
山麓(lu):山的边沿,指山脚下。
飘风发:狂风卷起。
陨:坠落。
草木:这里比喻人们。
陟椒邱:登上椒丘。椒丘即小山丘,山上有草。
不返:不返回。
高余冠:戴上我的帽子,意谓穿上新衣服。余冠是古代的一种礼帽。
被初服:穿上新的礼服。初服是第一件礼服,即朝服。
庸愚乐兮贤心悲:庸人愚昧,快乐;贤者忧愁,悲伤。
不我知兮谁告:没有人了解我。谁告,问谁。
【赏析】
这是一首《诗经》中反映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的诗歌。诗的开头“岁暮歌三章”,说明作者写这首诗是在一年的末尾。岁暮,是一年结束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万物萧条,百卉凋零,正是诗人感叹时事、抒写忧思的好时机。
“若有人兮在山麓”,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人在山的边沿上。”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真有一个人在山脚边,他一定是个隐士,因为山脚边是最偏僻的地方,一般人是不会到这儿来的。“若人”二字是虚词,表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如”、“如果”。
“飘风发兮陨草木”,“飘风发”是指大风刮起来,树木花草都被吹倒,“陨”就是坠落。“飘风”一词在这里用来象征当时的政治环境。
“陟椒邱兮不返”,“椒丘”是一种山名。“陟”是登的意思,“椒丘兮”是登上椒丘,“不返”是不再返回。诗人站在椒丘之上,看着周围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之情。他看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受着灾难,而统治者却浑然不觉,仍然沉浸在享乐之中。
“高余冠兮被初服”,“高余冠”是戴好帽子的意思,“被初服”是穿好新衣服。诗人穿着崭新的礼服,头戴高高的帽子,站在山丘之上,心情显得十分激动。他决心要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不知道谁会真正地理解他。
“庸愚乐兮贤心悲”,“庸愚”是平庸愚蠢的意思。“贤”是聪明的人,“心悲”是心里感到悲伤。“庸愚乐兮贤心悲”是说,那些平庸愚蠢的人却很高兴,而那些聪明的人却感到悲伤。这里的“愚”和“贤”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不我知兮谁告”,意思是没有人能够了解我。“谁告”是问谁可以了解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只能在天空中飞翔,但却无法找到栖息之地。他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能够得到认可,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改变现状。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忧和忧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探索。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而又含蓄内敛,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