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瘁匡王业,山河指顾中。
吞吴虽有日,破魏岂因风。
欲借驱除力,期收𧑐蚌功。
全身谋早定,眼底小群雄。

【注释】

过祭风台:即《过祭风台》,唐末诗人李山甫的一首七律。

尽瘁(cui):竭尽自己的力量,尽力。

匡:辅助,扶助。

山河指顾中:指在江山河岳之间指点江山,俯仰之间已掌控大局。

吞吴:三国时,孙权称吴王,后称其国为吴,所以后来人常以“吞吴”来表示统一天下的意思。

破魏:北魏,是北朝之一。

驱除:铲除。此处泛指平定战乱、安定国家之事。

期收𧑐蚌功:意谓期望能像当年齐桓公打败了强敌,收回了被占领的国家那样,为国家扫清障碍。𧑐,通“鳖”,大龟;蚌,即大鳖。

全身谋早定:意思是希望早日实现自己为国的抱负。

眼底小群雄:意思是说眼前的各路诸侯势力都算不了什么。

【赏析】

《过祭风台》是唐代诗人李山甫的诗作。此诗首联写尽瘁匡辅之志,颔联点出吞吴破魏之功,颈联写用兵之道,尾联写建功立业之志。全诗表达了作者立志辅佐君王、平定天下的壮志豪情和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清醒认识。

这首诗开篇两句,便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的雄心壮志。”尽瘁匡王业”一句中的”尽瘁”,意为竭尽自己的力量,全力为之。在这里,作者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尽心竭力、贡献自己的一切的决心与意志。而”山河指顾中”一句中的”山河”,指的是国家的江山和河山,”指顾”则是形容指点江山、俯视天下的气概。这两句话合在一起,便是表达了作者想要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决心。”吞吴虽有日”,这句话中的”吞吴”,原意是指吞并吴国,后来则泛指一统天下的意思。在这里,作者以这个成语来比喻自己对于统一天下的坚定信念。而”破魏岂因风”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平定乱世、消除外患的决心。

接下来的两句”欲借驱除力,期收𧑐蚌功”,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用兵之道的深刻理解。这里的”驱除”,意指铲除乱世、平定战乱;”𧑐蚌功”则是指像当年齐桓公一样,一举收复失地、平定天下的大功。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作者对于军事战略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而在最后两句”全身谋早定,眼底小群雄”中,则更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对于政治局势的清醒认识和对于未来的信心。其中的”全身谋早定”,意味着作者希望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眼底小群雄”,则表明了作者对自己能够成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信心和期待。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八句话,但是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坚定信念。它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现实。因此,当我们阅读这首诗时,不仅要关注其中的字词句意,更要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思想情感和时代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