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子从来望岂奢,要令清白继吾家。
读书明理资修养,守分安贫莫怨嗟。
俯仰问心求不愧,浮沉于道贵无差。
中原倘有兴隆日,祭祀毋忘告阿爷。
课子
【注释】
课:督促;望:希望。奢:奢侈。清白:纯洁高尚。吾家:我家门风。资修养:以学问、品德来充实自己。守分:安于自己的地位,不越轨。莫怨嗟(jiē):不要抱怨嗟叹。俯仰(yǎn wěi)问心求不愧:在上位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浮沉(chuān xīn)于道贵无差:在社会上,要随和处世,不卑不亢。中原:指北宋的中原地区。兴隆日: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日子。告阿爷:告诉父亲。
译文:
督促儿子学习从来希望他不会太奢侈,只要让他保持清廉高尚的品质继承我的家门风。学习知识明辨事理来充实自己,安于自己的地位,不要抱怨嗟叹。在位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直,社会上要随和处世,做到不卑不亢。假如中原地区有太平盛世的日子,不要忘记祭拜我,告诉父亲。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全诗通过诗人对儿子的期望和告诫,表达了他对于儿子学业、做人以及处世哲学的关心和期冀。
首联“课子从来望岂奢,要令清白继吾门”,诗人首先表明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初衷,那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家风和门第。这种期望并非出于虚荣或攀比,而是源于对自己家族荣誉和道德品质的尊重与坚守。在这里,“课子”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荣耀和尊严的象征。
颔联“读书明理资修养,守分安贫莫怨嗟”,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他强调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真知灼见,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在生活中,则应当安于现状,不贪慕虚荣,不抱怨嗟叹。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
颈联“俯仰问心求不愧,浮沉于道贵无差”,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有愧于自己的内心。同时,他也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随和处世,不卑不亢。这里的“浮沉”指的是人生的起落和变迁,而“于道”则是指遵循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诗人认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尾联“中原倘有兴隆日,祭祀毋忘告阿爷”,诗人用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语结束了整首诗。他认为,如果中原地区能够迎来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好日子,那么作为后代的子孙们也应该不忘先祖的教育之恩,向父亲报告这个好消息。这既是对父亲的一种尊敬,也是一种传承家族文化的方式。
这首诗通过对家庭伦理、人生哲理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阐述,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家庭价值的全新认识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