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绍吴,字笃生,清竹堑(今新竹)人。
先世自泉州同安迁台,历传三世,均以经商为业。
魏氏幼即好学,惜屡试不中;亲丧之后,绝意仕途,不复以功名为念。
乙未(1895)割台,避难闽南,每于诗文中述其乱离之苦。
局势稍定后返台,设「启英轩书塾」于竹堑,教读之馀,喜吟咏,尤嗜灯谜,竹堑「灯猜」节庆,常由其主持。
著有《鹤山诗文集》、《虎观谜存》等〖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赖子清《台湾诗醇》,1935年。
〗。
子魏清德、清壬并承家学。
清德为瀛社第三任社长,著有《满鲜吟草》、《润庵吟草》。
清壬为鹤山医院院长,著有《鹤山谜学》。
今魏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乘》、《台湾诗醇》、《台湾省新竹县志稿》、《台湾诗录》辑录编校。
(吴福助撰)
生卒年:1862-1917
魏绍吴
查阅内容
课子 【注释】 课:督促;望:希望。奢:奢侈。清白:纯洁高尚。吾家:我家门风。资修养:以学问、品德来充实自己。守分:安于自己的地位,不越轨。莫怨嗟(jiē):不要抱怨嗟叹。俯仰(yǎn wěi)问心求不愧:在上位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浮沉(chuān xīn)于道贵无差:在社会上,要随和处世,不卑不亢。中原:指北宋的中原地区。兴隆日: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日子。告阿爷:告诉父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名作,全诗共八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句释义及关键词注释: 1. 旧友晨星有几人,一番相对一伤神。(“晨星”比喻老朋友,“伤神”表达内心的失落或忧愁) - 旧友:老朋友。 - 晨星:比喻老朋友像星星一样稀少。 - 一番相对一伤神:一次聚会,一次离别就让人感到忧伤。 2. 频经聚散还离合,阅尽艰难又苦辛。(“聚散”、“离合”指频繁的分别和重逢) -
【译文】 乾坤战乱总令人伤心,魂梦之中无法流泪几行。 巨浪连天争夺簸动,扁舟一叶共低昂。 岂期绝海逢孤岛,何处青山认故乡? 记得乱离秋八月,观音澳上我彷徨。 【注释】 乙未: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崇武:地名,福建省泉州府永春县东南海滨的一个小岛。 观音澳:地名,在崇武岛西南面。 乾坤:天地。 战伐:指战争。 魂梦:比喻梦境。 数行:眼泪滴下。 扁舟:小船。 低昂:上下波动。 何期
【注释】 群鹭纷飞:一群野鸭在稻田上空飞翔。 水满田、叱犊、常丰岁、造孽钱:皆为诗人的想象之词,暗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渴望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绿竹雨馀初迸笋;垂杨风定尚吹绵:描述了一幅田园风光图,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此中合有渊明在:表示自己愿意效仿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生活。 短褐箪瓢自晏然:表示自己愿意过一种简单清贫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咏农村田园生活之作
乾坤战伐总堪伤,魂梦无因泣数行。 巨浪连天争簸舞,扁舟一叶共低昂。 岂期绝海逢孤岛,何处青山认故乡。 记得乱离秋八月,观音澳上几彷徨
魏绍吴,字笃生,清竹堑(今新竹)人。 先世自泉州同安迁台,历传三世,均以经商为业。 魏氏幼即好学,惜屡试不中;亲丧之后,绝意仕途,不复以功名为念。 乙未(1895)割台,避难闽南,每于诗文中述其乱离之苦。 局势稍定后返台,设「启英轩书塾」于竹堑,教读之馀,喜吟咏,尤嗜灯谜,竹堑「灯猜」节庆,常由其主持。 著有《鹤山诗文集》、《虎观谜存》等〖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
相关推荐
罗绕典是清代的诗人。 罗绕典是清代湖南安化人,字苏溪,生于1793年(癸丑年),卒于1854年,享年五十五岁。他从小在岳麓书院读书,长达12年,并在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编修一职,历任顺天、四川乡试主考、山西平阳知府、陕西督粮道和山西按察使等职。 罗绕典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苏嵋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明朝晚期至清朝初期的人物。苏嵋(字依岩),大兴人,顺治辛丑年登进士,是明朝晚期到清朝初期的一位政治人物和进士。他的作品《圯上吟》体现了其文学才华。 苏嵋的生平和政治生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中辛丑科进士,成为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出身的政治人物。他的仕途经历丰富,曾历任江苏邳宿府同知、平乐府知府等职务,展现了他在行政和治理上的能力。
庞鸿文是晚清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字伯纲,号絅堂,江苏常熟人。 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子司业等职,并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庞鸿文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诗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的诗词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的短诗。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魏绍吴,字笃生,清竹堑(今新竹)人。 先世自泉州同安迁台,历传三世,均以经商为业。 魏氏幼即好学,惜屡试不中;亲丧之后,绝意仕途,不复以功名为念。 乙未(1895)割台,避难闽南,每于诗文中述其乱离之苦。 局势稍定后返台,设「启英轩书塾」于竹堑,教读之馀,喜吟咏,尤嗜灯谜,竹堑「灯猜」节庆,常由其主持。 著有《鹤山诗文集》、《虎观谜存》等〖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