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入高楼,寒云隔树流。
雨来松榻黯,风动薜衣浮。
瓦缶传秋醴,铜壶急夜筹。
蛩声杂垆响,偏共到床头。
【注释】
万年少:指诗人的朋友。黄心甫:即黄庭坚,是诗人的朋友和诗友。湖上:指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
山色入高楼,寒云隔树流。
雨来松榻黯,风动薜衣浮。
瓦缶传秋醴,铜壶急夜筹。
蛩声杂垆响,偏共到床头。
【赏析】
此为登庐山白鹿洞书院楼所赋之诗。首联点出“湖上”,次联写景,写景中有情,第三联写人,第四联写物。全诗写景抒情皆妙,尤其是结尾处用蛩声作结,更是别具匠心。
首句“山色入高楼”是说山上的美景已经映入高高的楼宇。“入”字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山色”进入“高楼”的情景,又暗示了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二句“寒云隔树流”,是说远处的寒云仿佛隔着树枝在流动。“隔”字写得也很有特点,它既是动词又是名词,既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寒云隔着树枝),又写出了诗人此时的感受。“寒云”“隔树”等词语,都给人以凄清的感觉,使诗人的心情更加忧郁。
第三句“雨来松榻黯”是说天降大雨时,雨水打湿了松木榻而显得昏暗无光。“黯”字在这里是形容词,用来写暗、灰暗,不仅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而且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第四句“风动薜衣浮”则是写风动衣襟,衣襟飘动。“浮”字既写出了衣衫随风飘动的样子,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衣服因风而飞起,自己感到有些飘飘然)。
第五句“瓦缶传秋醴”,是说瓦罐中传出了秋天酿制的美酒的味道。“醴”字在这里是名词,指的是美酒;“瓦缶”是名词,指的是瓦罐。这句诗写的是诗人在品尝着秋天酿制的美酒的同时,听到屋外传来的蟋蟀的声音。“秋醴”和“蟋蟀”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用,更增添了诗意。“传”字也用得很好,它既写出了蟋蟀的声音通过瓦缶传来,又写出了诗人听到这声音时的惊喜之感。“偏共到床头”则是说蟋蟀的声音一直传到自己的床边,使自己无法入睡。
整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终篇,构思精巧,层次清晰;特别是最后一句“偏共到床头”,更将蟋蟀之声拟人化,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