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驻近云霄,中峰一径遥。
林花经雨润,岩雪到春消。
风竹频萧瑟,烟峦自暮朝。
不知溪畔路,新涨夜平桥。

【注释】

  1. 锡驻:即“锡住”,指在寺院中暂住。
  2. 中峰:即中峰寺,位于江西上饶市铅山县境内,为江南四大名刹之一。
  3. 林花经雨润:指树叶经过雨水的滋润,颜色变得更加鲜嫩。
  4. 岩雪到春消:指岩石上的积雪在春天融化后消失无踪。
  5. 风竹频萧瑟:指风吹动竹子的声音显得凄凉而悲切。
  6. 烟峦自暮朝:指山峦在黄昏和早晨都显得朦胧不清。
  7. 不知溪畔路,新涨夜平桥:表示作者不知道溪边的道路是否被水淹没,因为夜晚水位上涨,使得原本平坦的桥梁变得不再水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描绘了他在中峰寺暂住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于这些景象的感受和思考。

首句“锡驻近云霄,中峰一径遥”表达了诗人暂住中峰寺,身处云霄之上,却只能遥望中峰一径的情境。这里的“锡驻”指的是暂时居住于某地,“云霄”则意味着天空之高远,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心境与地位。而“中峰一径遥”则是通过描写中峰寺的道路遥远,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遥远。

第二句“林花经雨润,岩雪到春消”则是描绘了中峰寺周边的自然景色。林间的花朵在雨露的滋润下更加鲜艳,而山上的积雪在春天的到来下也逐渐融化。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心境的转变。

第三、四句“风竹频萧瑟,烟峦自暮朝”则进一步描绘了中峰寺周围的环境氛围。风中的竹子声音听起来凄凉而悲切,烟雾缭绕的山峦似乎在日落和日出时都显得朦胧不清。这里的“频萧瑟”和“自暮朝”都传达了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深刻感受。

最后两句“不知溪畔路,新涨夜平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溪边道路的未知以及对夜晚水位上涨后桥梁变得不平坦的担忧。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诗歌的主题,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担忧。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展现了王昌龄对中峰寺生活的体验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