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诗句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 注释: 只有德行和学识是值得追求的;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应当自我磨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 注释: 对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如衣服饮食),如果不如别人,不要因此感到忧愁。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 注释: 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时会生气,而听到赞美时则会感到高兴。与自己有共同点的朋友来了,而与自己志趣不合的朋友走了。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 注释: 听到别人的赞誉会感到恐惧,而听到自己的过错则会感到欣喜。正直诚实的人会逐渐亲近。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 注释: 没有恶意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有恶意的行为是罪恶的。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 注释: 错误能够改正,就不会留下任何后果。如果试图掩饰错误,则会招致更大的罪过。

译文

弟子规
只追求德行和学问;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就应当努力提升自己。
如果衣服不如人,就不必因此而感到忧伤。
听到别人的批评会生气,听到别人的赞美会感到高兴。
结交朋友要谨慎,如果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就远离他。
听到别人的批评感到愤怒,听到别人的赞美感到高兴。对有共同优点的朋友亲近,对志趣不合的朋友疏远。
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恐惧,听到别人的过错感到高兴。与正直诚实的人相处越来越融洽。
没有恶意的行为是错误的,如果有恶意的行为是罪恶的。
改正错误,就不会留下任何后果。如果试图掩饰错误,则会招致更大的罪过。

赏析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材之一,由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撰,内容涉及道德修养、学习态度等方面。本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和待人接物的处世哲学。

第一段强调“唯德学”,即以德行和学识为人生追求的首要目标,提倡通过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素质。第二段则是关于物质享受的态度,提醒人们不应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而应保持内心的平和。第三段进一步阐释如何面对他人的批评和赞美,提出“闻过怒,闻誉乐”的观点,即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获得进步,同时也要对赞美保持谦逊。接下来的几段则涉及交友的原则,强调选择朋友应注重其品德和志趣是否相投。

整部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品行修养和人际交往的智慧,旨在培养人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修养、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