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秀
弟子规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不要总是记仇。当我们对别人有恩时,我们要记得回报;而当我们遭受别人的怨恨时,我们要选择原谅。因为仇恨只会让我们陷入痛苦,而感恩则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仆人和下属的态度很重要。我们应该保持端庄的形象,但同时也要充满慈爱和宽容。这样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诗句 1. 弟子规 2.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3.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4.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5.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6.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7.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8.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9.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10.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11. 【信】
诗句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 注释: 只有德行和学识是值得追求的;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应当自我磨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 注释: 对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如衣服饮食),如果不如别人,不要因此感到忧愁。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 注释: 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时会生气,而听到赞美时则会感到高兴。与自己有共同点的朋友来了,而与自己志趣不合的朋友走了
翻译: 弟子规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弟子规》 不是圣贤的书,不要去看。 它会蒙蔽你的聪明,败坏你的意志。 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轻易放弃自我。 圣贤和贤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追求。 注释: 1. 《弟子规》:这是一本教导儿童行为规范的书籍,由古代儒家学者编写。 2. 非圣书:不是那些被认为是圣贤之书的文本。 3. 屏勿视
弟子规,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馀。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弟子规 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
【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八十三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 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 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八十三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 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 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