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馀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弟子规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不要总是记仇。当我们对别人有恩时,我们要记得回报;而当我们遭受别人的怨恨时,我们要选择原谅。因为仇恨只会让我们陷入痛苦,而感恩则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仆人和下属的态度很重要。我们应该保持端庄的形象,但同时也要充满慈爱和宽容。这样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威信不是靠权势获得的,而是通过道理来赢得人们的心。当我们用道理来说服他人时,他们反而会更加信任我们。这是因为道理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能够消除人们的疑虑和偏见。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大众。同时,我们也应珍惜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因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有仁德的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因此,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或谄媚的语言和表情,以免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这句话告诉我们,亲近有仁德的人会带来无尽的好处。当我们与这样的人相处时,我们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减少错误的发生。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句话告诫我们,远离那些品行不端的人会带来很多麻烦。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馀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不付诸实践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虚荣。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能盲目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样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当前的内容,不要被其他事物所干扰。只有集中注意力,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只有把握好度,我们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同时,也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使事情变得更加顺利。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句话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善于记录和整理自己的思路。同时,我们也应该主动向他人请教,寻求更准确的解释和答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这段话出自《弟子规》,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它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例如,“房室清”告诉我们要保持房间整洁有序;“墙壁净”则是提醒我们要清理周围的环境和空间;“几案洁”则是指书桌要干净整洁;“墨磨偏”则是提醒我们要调整墨盒的位置以适应书写习惯;“字不敬”则是告诫我们要认真对待书写,保持端正的坐姿和书写姿势等。《弟子规》不仅涵盖了家庭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还涉及到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些规范和准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能力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