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诗句:
红楼梦 · 第三回 ·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译文:
《红楼梦》第三回中,贾雨村因私情而重获官职,林黛玉则随父进京。众人见黛玉虽年幼却举止不俗,虽然体弱但有着独特的气质,便知她有病。贾母询问她的药方,黛玉回答自己一直吃人参养荣丸,没有效果。后来,一个和尚来访,说黛玉需要远离哭声,否则无法痊愈。贾母命人给黛玉多配一料人参养荣丸。

注释:

  1. “贾雨村”和“林黛玉”是主要人物,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
  2.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描述了贾雨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重新得到了旧时的官职。
  3.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描绘了林黛玉被迫与父亲一同前往京城的情境。
  4.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里用来形容林黛玉虽然年纪小,但她的言谈举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5.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这句话反映了林黛玉长期患病,虽然求医问药,但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6. “那一年我三岁时”表明林黛玉三岁时就遇到了那个和尚。
  7. “疯疯癫癫”形容那位和尚言语行为怪异,让人难以理解。
  8.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哭泣会导致疾病复发。
  9. “我这妹妹这样命苦”表达了对林黛玉命运的同情。
  10.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说明祖母对林黛玉非常关心,常常念叨她的事情。
  11.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再次强调了林黛玉的不幸。
  12. “怎奈姑妈偏就去世了”反映了林黛玉家庭遭遇的悲剧。
  13. “忙转悲为喜道”描绘了熙凤在得知林黛玉身世后的情绪转变。
  14.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展现了熙凤对林黛玉的深厚情感。
  15. “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反映了熙凤对林黛玉生活细节的关注。
  16. “一面又问婆子们”表明熙凤关心的细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贾雨村和林黛玉两个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在《红楼梦》中的不同命运和性格特点。贾雨村的官场得意和林黛玉的疾病折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熙凤的出现又为这一对比增添了戏剧性的元素。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此外,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对一些古代礼仪的描写,如“打谅了一回”和“忙转悲为喜道”,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心理活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