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黛玉同姊妹们至王夫人处,见王夫人与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又说姨母家遭人命官司等语。因见王夫人事情冗杂,姊妹们遂出来,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今黛玉虽客寄于斯,日有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
诗句解读及注释:
“却说黛玉同姊妹们至王夫人处,见王夫人与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又说姨母家遭人命官司等语。因见王夫人事情冗杂,姊妹们遂出来,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 —— 黛玉和姐妹们去王夫人处看望时,王夫人正忙于讨论家中事务以及姨母家的纠纷。由于王夫人的事务繁忙,她们便离开了,来到了寡嫂李氏的房间。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 —— 李氏是贾珠的妻子。虽然贾珠早逝,但留下了一个儿子贾兰,目前只有五岁,正在读书。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 李氏是位出自金陵望族的女子。她的父亲名叫李守中,曾任国子监祭酒。家族里的人没有不学习诗歌和书写的。到了李守中接手家业后,他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他在李氏出生后并没有让她接受太多的学识教育,只是让她识了几个字,记住了一些历史上的贤良女性。她的名字是李纨,字宫裁。
“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 李纨虽在青春时期丧夫,但她居住在豪华的环境中,就像枯萎的木头一样冷漠无情。她只知道照顾父亲和孩子,对外则陪伴小姑等人做针线和诵读经文。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场景,即贾宝玉和林黛玉拜访王夫人和李氏的场景。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窥见贾家的日常生活和家族关系。
人物性格描写:通过对话可以感受到李纨的性格特点。李纨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但她似乎对外界的事情不感兴趣,专注于自己的责任,如同“槁木死灰”那样冷漠。她的这种态度可能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限制。
家庭环境描绘:诗中提到的“膏粱锦绣”一词,形容的是贾家的富贵生活。这样的生活让李纨失去了很多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也使她显得更加孤立。
情感表达:黛玉和其他姐妹的到来,让这个家庭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尽管贾府是一个大家族,但在这个场景中,黛玉和其他姐妹的存在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些温暖和活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封建家庭的生活面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场景和人物的塑造,曹雪芹不仅展示了贾家的富贵和奢华,更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