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注释:
- 女娲炼石已荒唐:女娲炼石造人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神话,象征着女性的力量和创造力。在这里,女娲的炼石被形容为“荒唐”,暗示着某种不真实或虚幻的存在。
- 又向荒唐演大荒:这里的“荒唐”和“大荒”都是对前一句的强调,表示这种存在不仅虚幻而且荒诞。同时,“演”字也暗示了这种存在的不断扩展和蔓延。
- 失去幽灵真境界:幽灵通常指的是虚无缥缈、无法捉摸的存在,这里指代那些看似真实却缺乏实质基础的存在。“真境界”则是指那种超越现实、接近真理的境界。
- 幻来亲就臭皮囊:这里使用了一个比喻,将虚幻的存在比喻成“臭皮囊”。这个比喻揭示了这些存在的本质,即它们只是表面的现象,缺乏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 好知运败金无彩:这句话的意思是“好运已经过去,一切都显得黯然失色”。它表达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难以持久。
- 堪叹时乖玉不光:这里的“时乖”和“玉不光”都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前者强调时间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后者则强调美好事物的不可持续。两者共同描绘了一种悲凉的景象。
-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句话的意思是“白骨堆积如同山岳,但人们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姓氏,只记得他们曾经是公子或红妆。”这里使用了“白骨”和“公子”等意象来表达一种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消逝。
-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这里的“顽石”指的是那块具有神性的石头,而“癞僧”则是指那个雕刻篆文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块石头曾经记录了它的幻相以及那些篆文,现在也将它们按照图画的形式展示给世人。
- 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这里的“真体”指的是石头的真实本质,而“小儿口内衔下”则是说这颗石头原本是从某个婴儿的嘴里长出来的。这句话强调了石头的起源和它的真实本质。
- 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这里的“按其体画”指的是根据石头的形状和纹理来绘制图案,而“字迹过于微细”则是说这样的绘制方式会让观看者感到疲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过于精细的绘画方式的批评。
- 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这里的“略展些规矩”指的是在绘画时适当地简化一些细节,以便更容易阅读。这句话强调了绘画应该简洁明了,方便观众理解。
- 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这里的“注明此故”指的是在绘画时注明这些原因,以避免误解或批评。这句话强调了绘画的重要性和需要谨慎处理的细节。
赏析: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通过描写女娲炼石、顽石和通灵宝玉的故事,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诗中的女娲和炼石形象代表了人类对于完美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而顽石和通灵宝玉则分别代表了虚幻的存在和真实的自我,它们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于精神追求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