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诗句原文: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译文:
闺中的少女惜春暮,忧愁满腹无处消释。
她用手拿着花锄走出绣阁,忍受着脚下的落花。
柳树和榆树叶都散发着芳香,不管桃花飘零还是李花飞舞。
明年桃李还能再次开花,但明年谁会来到我们的闺房呢?
三月里的花儿已经结成了香巢,但是梁上的燕子却无情。
明年花朵开放虽然可以采摘,却不知道人们离去后,空空的巢儿会倾倒。
一年有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般的逼迫让人难以承受,
美丽鲜艳的东西又能保持多久呢,一旦凋谢就难以寻觅。
花开容易见到凋零难寻,阶前的人因悲伤而埋葬花人,
独自倚在花锄上流泪暗洒,流过的地方树枝上留下了血迹。
杜鹃无声地啼叫正当黄昏时分,带着锄头回家掩上门。
点着青灯照着墙壁里的人刚开始睡觉,冷雨敲打着窗户被褥还不曾温暖。
怪我为什么总是伤心,一半是为怜惜春天,一半是因为恼怒春天。
怜惜春天忽然到来又突然离去,到来之后却默默无语离开不去也不闻。
昨晚庭院外面悲伤地高唱,知道这是花魂和鸟魂吗?
花魂鸟魂都难以留住,鸟儿自己沉默不语花朵自己也害羞。
但愿我的两胁下生出双翼,随着花朵飞到天的尽头。
天边尽头在哪里有香丘呢?
注释:
探春:指《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姐姐,性格独立且心高气傲。她对宝玉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出场常常伴随着对宝玉的关心和帮助。
杨妃:唐代贵妃杨玉环的代称,这里用以象征宝钗的温婉和优雅。赵飞燕:西汉时期的舞姬,纤弱惹人怜,这里用以象征黛玉的娇柔。
环肥燕瘦:成语,形容女子各有各的美。这里的“环”指的是丰腴典雅的杨贵妃,“燕”则指纤弱惹人怜的赵飞燕。
滴翠亭:《红楼梦》中有多个场景涉及此亭,此处描述的是宝钗蹑手蹑脚地前往滴翠亭的过程。亭内有人正在说话,宝钗听到后决定回去继续听。
芙蓉帐:古代女子居住的装饰华丽的床帐,这里借指黛玉的房间。
赏析:
《红楼梦》是一部描绘女性命运和社会变迁的小说,通过众多女性角色的生活片段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在这首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人物的情感、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词的开头通过“闺中女儿惜春暮”,描绘了一位闺中少女在春天即将过去时的孤独和哀愁。这种情感贯穿全篇,成为整首词的主题线索。接下来,词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孩在春末夏初的情景,从出门采花到归来后的寂寞。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季节的变化,更透露出女孩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矛盾。
词中多次提到“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人生的无常。女孩们面对落花的态度各异,有的为之感动,有的为之惋惜,这反映了她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落花也象征着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的美丽如同花一样短暂,无法抵挡外界的摧残。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哀。
词的最后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归宿的深深思考。这里的“香丘”并非实指,而是象征一个理想的归宿或精神家园。这句诗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深思。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通过对一系列生活片段的艺术再现,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和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